本人××大學學士學位,××大學研究生碩士學位,××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本人就職于××集團,任副總經理……”,“本人在知名外企做HRD,工作時間相對自由,也有一定資源……”為競選家委會,杭州某小學家長們往家長群狂扔簡歷,有網友調侃,“這確定選的是小學家委會不是CEO?”(11月3日,都市快報)
時下的家委會,常常面臨“兩張皮”,一種是“形同虛設”,一種是“競爭激烈”。前者多見于非優質學校,占有資源少的家長“對子女教育沒多少想法”,而讓家委會乏人問津;后者多見于知名中小學,中產及以上的人群相信“愛拼才會贏”,拼完擇校拼孩子成績,還要拼孩子在班級和學校的“獲得”,競選家委會過熱暴露了“擔心孩子吃虧”的心態,終究歸于“社會階層焦慮”吧。
家委會就如名利場。名利場的價值排序是通過地位財富實現的。就好比班級中學生靠成績確定存在感,家長們似乎只能用“名和利”進行博弈,決定誰能“入閣”家委會。而普遍共識是身份地位越高的人“越關注教育”“愿意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越多”,似乎也支持“競選CEO”的方法選出家委會。可紙面推理,也容易違背教育規律,甚至人為干擾了孩子自然生長的過程。
為有利可圖,“入閣”家委會競爭激烈。到底有哪些“利”?報道中提到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家委會里有一些“潛規則”,比如老師有什么事情都會第一時間通知家委會,如果遇到一些學生的選拔活動時,一般由家委會先“瓜分”一遍,剩下的才到班級里。這些對孩子的教育生長特別是心智成長有益嗎?世俗爭奪和教育成長是兩回事,家長把世俗社會的叢林法則帶入中小學,很容易破壞整個教育生態。
教育成長自有其自然規律。很多時候對孩子要有“Let it be”(放手)理念,人生成長首要靠經歷,該有的經歷哪怕是挫折都要經歷,才能形成完整人格和逆商。為孩子謀取實利,卻剝奪了他經歷應該經歷事情獲得自然成長的權利,實在可悲。
“選家委會像選CEO”,這是把成人社會的叢林法則強行拉入學校。教育自有其規律,孩子成長自有其經歷,讓社會的回歸社會,讓學校的回歸學校,真為孩子好,家長就別太攙和孩子自己的世界。拿出選CEO的勁頭往家委會里擠,名利算計真能轉化為孩子的成長助力嗎?恐怕適得其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