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國最大的內需潛力和發展動能所在。過去四年,我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數字背后,折射出怎樣的經濟增長潛力?
十九大報告指出,過去5年我國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2%。中國國際交流中心研究部副研究員馬慶斌說,1.2%——這個城鎮化增速將成為我國最大的內需潛力和發展動能所在。
馬慶斌表示:“工業和服務業從生產率和投入產出來講,比傳統農業要高很多。當更多的人口從農村來到城市,就業也就從農業轉換到了工業和服務業,每個人創造的財富也就越來越多,越來越快。每年1.2%的增長率是支撐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重要因素。另外,當更多人從農村搬到城市,住房、水電等要有更多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資,消費也從原來零散的方式變成了更具有現代特征的消費。”
截止到2016年底,我國城鎮常住人口比重已提高到57.35%。如果按照1.2%的增速,到2020年城鎮化率將達到60%以上,到2030年達到70%。一般認為,城鎮化率由30%上升到70%的過程為經濟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馬慶斌說,我國城鎮化率距離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還有差距,如果再考慮到城市基礎設施質量、人均擁有量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的差距等因素,未來我國城鎮化進程所蘊含的經濟增長動力將更大。他說,“與發達國家百分之八九十的水平相比,我們還有很大距離,這個距離本身也是我們未來經濟發展有巨大潛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城鎮化的過程也伴隨著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以及信息化的過程。”
城鎮化對老百姓有什么影響呢?在“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理念下,城鎮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升,居民生活質量也因此改善。國家發改委城市與小城鎮中心理事長李鐵說,在城鎮化率提高的背后,城鎮化質量也在不斷改進。“現代化的重點是人的現代化而不是物的現代化,要加快農民工城鎮化進程就意味著,在城鎮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時,要解決城鎮化質量提高的問題,要解決兩億多農民工在城市里如何真正轉換成市民。”
城鎮化發展也不再是單一模式,各地結合自然資源稟賦、產業發展基礎,形成了一些特色城鎮化的建設模式。十九大報告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發展協調發展機制,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同發展的格局”,將城鎮化放到了區域發展戰略中,這是一個全新的變化。李鐵說,這意味著城市群將成為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也將成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