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北京市首個“拉鏈式”交替通行入口正式在石景山區試點,區域為阜石路楊莊東橋以東300米西向東入口處,排隊進入主路的車輛需按照左側先行的原則交替行駛。今后,這種交通組織形式還將逐步在全市范圍內進行推廣,并利用科技手段對違規行駛的車輛進行處罰。(10月21日《新京報》)
巧的是,這個“拉鏈式”交替通行試點區域就在筆者家附近,而且是我每天早晨送女兒上學的必經之地,所以在第一時間,筆者一家人便有了最為真實的切身體驗,總體感覺是,“拉鏈式”交替通行在緩解導流車道擁堵方面,效果明顯,應盡早進行推廣應用。
20日早晨6點20分,妻子像往常一樣急匆匆地載著女兒駕車上路,令筆者感到意外的是,她們竟然在7點前就趕到了學校,這可是女兒上高中以來的破天荒頭一次。妻子晚上告訴我,阜石路楊莊入口處立了許多“隔離樁”,還劃了“線”,立了“牌”,所以沒堵車。直到21日看報紙,筆者才清楚,原來這叫“拉鏈式”交替通行。
實際上,女兒學校要求的是每天7點20分到校,而從我家開車到女兒學校,在不堵車的情況下大概只需要20幾分鐘。之所以提前一小時出發,就是因為連同試點的這個入口在內,路上最起碼有二、三處擁堵路段,如果不提前起碼一個小時上路,就很難保證女兒能夠按時到校。
那么,為什么叫“拉鏈式”交替通行呢?文中給出了解釋,就是在兩車道并一車道出現停車排隊等候或者緩慢行駛時,左右車道車輛交替通行。這就好比是一條拉鏈的兩排“牙齒”只有左右依次進入才能形成一條有序不亂的整體一樣,只要作為“牙齒”的車輛都能夠按照“規矩”依次排隊并道,那么,擁堵現象自然就會得到有效緩解。
不過,從筆者一家人的真實體驗來看,“拉鏈式”交替通行雖然在理論上能夠大大緩解因并道而帶來的交通擁堵,但在實際效果上卻仍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不是因為這種規則在設計上有什么不合理之處,而是因為個別司機的不守“規矩”。妻子說,仍然有不少司機強行加塞、搶道并線。
當然,在試點之初,出現這種像往常一樣加塞、搶道的現象尚且可以理解,排除個人素質原因,估計有不少司機對“拉鏈式”交替通行這一新規則還沒有很好地了解和把握。那么,這是不是說,等到這一新的通行規則被廣大司機朋友完全理解和接受了,其效率就會提升到理想中的極致呢?筆者以為也未必。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規則,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但至今仍然有無數人在肆意違反。
“拉鏈式”交替通行這一試點新規若想真正發揮出最高效力,還必須輔之以交通法規知識的廣泛普及、配套措施的進一步完善,以及相關部門的嚴格執法。正如北京市交管部門所表示的那樣,這種交通組織形式還將逐步在全市范圍內進行推廣,并利用科技手段對違規行駛的車輛進行處罰。
總之,通過親身體驗,并結合現實情況進行分析之后,筆者以為,這種“拉鏈式”交替通行的創新模式一旦推廣開來,必然會大大緩解某些特殊路段的“習慣性”交通擁堵,應盡早進行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