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指出,2016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0.1%,接近聯合國劃分的20%至30%的富足標準。
恩格爾系數是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律:隨著家庭收入不斷提升,家庭收入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會不斷下降。聯合國根據恩格爾系數,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對世界各國的生活水平做了一個劃分標準,即一個國家平均家庭恩格爾系數大于60%為貧窮;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屬于相對富裕;20%-30%為富足;20%以下為極其富裕。
如今,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0.1%,早已經屬于聯合國劃分的“相對富裕”,與“富足”的標準也只差了0.1%。應該說,這個數據還是讓人相當欣喜的。改革開放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恩格爾系數達到60%左右,多數民眾終日為果腹而奔波。
改革開放后,恩格爾系數逐步下降,到如今,除了少部分貧困地區,絕大多數民眾已經不再需要為果腹而煩惱,這確實是一個巨大進步。
恩格爾系數下降的背后,是家庭收入的提升,國民在食物支出外,有了很多其他的消費選擇,諸如時髦的衣服、優質的教育、住房、更多的旅游等,這些大家在現實當中都有感受。就拿旅游而言,這些年來,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在旅游消費中是越來越舍得花錢了。據國家旅游局的數據,今年國慶中秋期間,國內旅游收入高達5836億元,按可比口徑前7天與2016年同比計算,增長了13.9%。
當然,對于恩格爾系數降低,也應該保持一定的冷靜態度,不能盲目樂觀。因為,利用單一的恩格爾系數評估居民生活水平是否科學,本身就存有爭議。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不均衡以及消費習慣不同,也會導致恩格爾系數失真。而當下的中國,城鄉和區域之間的不均衡,恰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大問題。對于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而言,恩格爾系數已經很小,但對于許多邊遠落后的地區來說,恩格爾系數卻又很高,單純一個平均的恩格爾系數,無法反映出這樣的差異。
很多時候,衡量生活水準,不能只看單一的數據,還要看人們實際生活中真正體會到“獲得感”有多少。比如,在中國居民消費結構中教育、住房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里面有些消費其實是居民被迫支出的。像高房價下,不少背負巨額房貸的年輕夫妻,不敢再隨便去以前喜歡的高檔餐廳吃飯,在家里做飯,能省則省,食物開支相較于談戀愛時不增反降。恩格爾系數是下降了,但恐怕也很難說他們的生活質量提升了。
應該說,恩格爾系數接近“富足”標準,再次肯定了中國市場經濟改革和收入分配改革給民眾生活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也應該看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強烈,所以奮斗遠沒有結束,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提升居民收入,繼續降低恩格爾系數,早日成為真正的“富足”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