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旅游機構推算,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有超過600萬國人選擇出境游。許多國外商家用簡體中文打出“歡慶國慶”的廣告,開通支付寶、微信支付,方便中國人花錢。在日本,不光藥妝、電飯煲、馬桶蓋受到中國游客追捧,連折疊傘都成為搶購熱點。
越來越多國人有能力出境旅游,反映出越來越多中國家庭經濟水平得以提升,這是政府改善民生、人民邁向富裕的成果體現。與此同時,國人對消費品的品質也有了更高要求,對包括奢侈品在內的東西產生購買欲,并不奇怪。面對在境外購買較高質量或者“大牌”商品比在國內買更實惠,一些國人免不了要破費。
這種現象也給國內商家帶來啟示。考慮到消費升級的現實需求,基于國家倡導淘汰落后產能、進行產業升級、發揚工匠精神的大勢,商家經營的理念、供給的產品、提供的服務必須與時俱進。一些國內企業明明可以給國外品牌做代工,生產高水平與高質量的產品,理應努力改變給他人做嫁衣的狀況,想方設法讓自己成為主角。一方面,必須注重自主研發,推出更有創新力、更具科技含金量、更有競爭力的東西。另一方面,必須嚴把質量關,將服務與誠信作為立足之本。依靠點滴努力,憑借品牌形象的逐步樹立,將消費更多留在國內。
管理部門也要積極作為。消費者反映,一些商品在國內與國外的售價相差很大,到底是什么原因?近些年,許多進口商品的關稅降幅不小,但這種實惠未必體現在有關進口商品的國內售價之上。面對一些進口商品售價畸高,很難說不存在國外品牌商家或代理商歧視性定價的因素。我們應該尊重市場,同樣也不能忽視不公平交易乃至歧視的發生。必要的時候,管理部門是不是該約談某些別有用心的商家?這是維護消費者的正當權益,減少前往境外消費的不得已。
國內游客的物質追求與精神訴求也有一個提升并成熟的過程。不可否認,一些人在境外“買買買”,也有發微信朋友圈顯擺、回國炫耀的心理。過度追求物質享受,尤其是追捧奢侈品,映襯出一些人的拜金與心靈空虛。一些人過著“錢包里的錢沒有錢包值錢”的生活,甚至靠打腫臉充胖子在朋友面前顯得“有面子”,真的快樂嗎?或許,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更多人有了去國外旅游并且購物的經歷之后,人們的心態會趨向平和與理智,會更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更懂得旅行的真諦。這種推斷并非沒有來由,曾幾何時,國人到上海必買大白兔奶糖、到北京必買果脯,如今還有誰會這么做?
環境也好,人也罷,成長與成熟需要過程和時間。我們要重視境外“買買買”這一現象,提出針對性的破題辦法,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