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遭遇其他湖區大閘蟹的提前“截湖”,往年吃慣了“獨食”的陽澄湖開始面對來自周邊多個湖區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其他湖區大閘蟹從銷售的價格到渠道,再到營銷手法上都各顯神通。雖然從名氣來說,陽澄湖大閘蟹仍然傲視群雄,但“一家獨大”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返。從昔日爭相“傍”陽澄湖的名氣才能賣出螃蟹,到今年各自扯起大旗自立門戶與陽澄湖同臺競爭,今年的大閘蟹市場火藥味十足(據9月24日《北京青年報》)。
說實話,因為筆者打小就在農村,并不覺得吃螃蟹又多美味和特別,這幾年每逢中秋節,大閘蟹成了餐桌上的“標配”,也只是為讓孩子們高興吃個“感覺”,每每看到孩子從外地興致勃勃帶一盒“陽澄湖大閘蟹”回來,筆者都會調侃一句“吃了可能成仙”,之所以這樣說,就在于同樣“橫行八道”的大螃蟹一旦貼上“陽澄湖”標簽就身價倍增,連捆螃蟹的繩子都趕上了黃金價。然平心而論,吃了幾十年螃蟹的筆者,確實沒有吃出陽澄湖大閘蟹與其他溝里塘里的有什么區別,今年這幾天,筆者微信圈里幾位朋友早已將老家的大閘蟹圖文并茂的放在群體推銷,既有來自知名的沱湖、太湖、洪澤湖,也有周圍名不見經傳的溝塘湖泊,不但大有“無蟹不成湖”態勢,也都搶在陽澄湖大閘蟹上市之前紛紛“截湖”。
毋庸諱言,陽澄湖不僅事實上已經成了大閘蟹的代名詞,盡管價格不菲,人們依然對陽澄湖大閘蟹趨之若鶩,吃的其實也就是“陽澄湖”這個品牌。而某些養蟹戶,為了讓自己的大閘蟹能粘上陽澄湖這塊金字招牌,甚至不惜花錢托人把自己的蟹苗送到陽澄湖去“洗個澡”,而從當初的“洗澡”到如今的紛紛“截湖”,盡管都存有某些“投機”心理,但市場和品牌意識的轉變與進步卻是顯而易見的,用“洗澡蟹”傍名牌既目光短淺更涉嫌假冒,而采用“截湖”方式搶在陽澄湖大閘蟹上市之前,不但可以獲得價格優勢,也能逐步發展和提升自己的品牌,更符合市場游戲規則。
沒有陽澄湖,產不出陽澄湖大閘蟹,反過來沒有陽澄湖大閘蟹,陽澄湖至今可能還是默默無聞,而伴隨著陽澄湖大閘蟹的名聲遠揚,人們在對陽澄湖充滿好奇、向往甚至“神秘感”的同時,勢必也會吸引八方游客慕名前往,給地域經濟帶來的潛在發展動力是不可小覷的。而陽澄湖大閘蟹品牌的成功,在讓其他湖區政府尤其是養蟹戶感到“后悔”甚至羨慕嫉妒恨的同時,卻也從中領悟到了很多東西,尤其是對農副產品的品牌價值,陽澄湖大閘蟹不但給很多地方政府和養殖企業甚至農民個人上了極其生動的一課,更豎起了鮮明的標桿。
平心而論,受到傳統農耕經濟思維根深蒂固的影響,我們對農副產品包括水產養殖在內的品牌價值觀念,普遍還比較淡化,依然還存在著“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固步自封。其實,陽澄湖不只有大閘蟹,其它地區湖泊溝塘也未必都去跟風養蟹,我國內陸水系豐富,既有知名大湖,更有不計其數的淺灘小湖,而且幾乎每個湖泊都會因為地域、水系和民俗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水產特色。在筆者家鄉有一數百畝大小的湖泊,湖中盛產河蚌,當地人稱“蛤蜊歪”,不僅最大個頭能長到四五公斤,大小如臉盆,且肉質細嫩,無論紅燒還是燉湯都很美味,但因為缺乏對外宣傳,沒有品牌,至今在當地市場上還只是“垃圾價”。
實際上,無論是陽澄湖的大閘蟹,還是沱湖、洪澤湖的大毛蟹,實質上都是“橫行八道”的螃蟹而已,其味道和營養價值更沒有高低之分,陽澄湖大閘蟹之所以“笑傲江湖”,關鍵就在于品牌價值帶來的身嬌肉貴。很顯然,如果大家都跟風養蟹,每年秋季相互攀比“截湖”,不僅會消解陽澄湖大閘蟹的品牌價值,對其他湖蟹養殖的可持續發展乃至品牌樹立也會造成不利影響。總之,不只是陽澄湖大閘蟹可以“橫行八道”,根據湖區水域實際,發展地方特色養殖,走品牌發展之路,小湖泊里同樣可以走出“一覽眾山小”的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