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依法提高建筑抗震設計標準,到構建科學完備的地震預警臺網,再到充分利用移動互聯、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加強災區人員定位統計、緊急救援疏散、災后重建等抗震救災組織體系建設,每一次抗震救災都要讓我們變得更強大,我們的防震減災體系才能更有保障和力量。
8月8日晚9時19分,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截至8月9日18時25分,地震已造成19人死亡,263人受傷,4.7萬名滯留游客基本轉移疏散。災害面前,眾志成城,中央和四川緊急下撥救災資金,各地救援力量迅速奔赴災區,奮力抗震救災,社會各界紛紛捐款捐物,向災區群眾提供有效得力的幫助。(相關報道見A4—A7版)
災害總是在人們意想不到之時猝然來臨,轉瞬間造成沉重的傷害和巨大的損害。從2008年汶川大地震到2010年玉樹大地震,從2013年雅安地震到這次九寨溝地震,地震災害一次又一次向我們發起突然襲擊,我們一次又一次進行頑強的反擊,和大自然同時也是和我們自身的命運進行不屈的抗爭。每一次地震災害都讓我們遭受重大損失,然而每一次抗震救災,也讓我們在付出代價的同時,提高了抗震救災的能力和水平,增強了防震減災的自覺性和能動性。
中國幅員遼闊,地質結構復雜,是地震多發的國家,防震減災一直是中國社會的重大問題,充分運用先進科技手段把地震損失降到最低,是防震減災工作重中之重的任務。2002年我國頒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規定地震烈度6度及以上地區的建筑必須進行抗震設計,只要達到抗震設計要求,房屋在遭受高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預估的罕遇地震時,一般也不致倒塌或發生危及生命的嚴重破壞。據權威部門核查,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除地震烈度高、地質條件差等因素外,震區不少房屋抗震質量不達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其教訓是十分慘痛的。
這次九寨溝縣7.0級地震沒有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初步分析有兩個原因:一是震中地區人口分布不集中,周邊5公里內有一個村莊,20公里內有一個鄉鎮,兩個村鎮人口只有約2.1萬;二是震區建筑抗震質量較好,四川省地震局現場工作隊的現場報告表明,九寨溝縣城受災情況不嚴重,未見房屋倒塌開裂、梭瓦現象。這次震區建筑抗震質量較以往有多大程度的提高,這種質量提高對這次抗震減災發揮了多少實際作用,還需要權威部門在災后進行更全面翔實的核查和評估,相信會得出比較積極的結論。
防震減災的另一項工作是加強地震預警。目前,世界各國都缺乏對地震進行預測的基本技術手段和技術模式,“地震是不可預測的”并非職能部門推脫責任之詞,但針對地震是可以進行預警的。據國家地震局專家介紹,地震預警是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傳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造成破壞之前,通過手機、微博、應急廣播和專用接收終端等向用戶發送地震警報。這次九寨溝縣7.0級地震發生后,同屬阿壩州的汶川縣電視臺在地震波到達之前即彈出預警畫面視頻,四川廣元、甘肅隴南、陜西漢中等地少數單位成功接收預警,比地震波到達提前5-38秒。
當然,由于預警存在大量盲區,而且接收者很短時間內難以做出有效反應,目前地震預警能夠起到的實際效用還很有限,但這方面的工作已經起步并引起更大重視,據悉國家發改委已經批復立項,將在全國范圍內建設國家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臺網,即將進入初步設計階段。這對進一步加強抗震減災是頗有裨益的。
從依法提高建筑抗震設計標準,到構建科學完備的地震預警臺網,再到充分利用移動互聯、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加強災區人員定位統計(這次九寨溝縣地震救援采用了地震人口熱力圖)、緊急救援疏散、災后重建等抗震救災組織體系建設,我們的防震減災要經得起每一次嚴峻的考驗,每一次抗震救災都要讓我們變得更強大,我們在地震中受到的傷害失去的一切,才能讓防震減災體系更有保障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