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兩大科技巨頭——Facebook馬克·扎克伯格和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為人工智能開撕了。7月25日,扎克伯格在直播時表示,馬斯克此前提出的“AI威脅論”看法太消極,對方根本沒理解什么是AI。兩天以后,馬斯克在推特上回復網友“跟小扎談過了,我認為他對人工智能未來的了解太有限”。而上述兩位巨頭的AI舌戰,不過是在人工智能熱潮下的微觀映現罷了。
有關人工智能的討論,自AlphaGo完勝人類圍棋頂尖高手后,就從未停歇。一時間,一大批被冠以人工智能標簽的項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與人工智能業務相關的公司股價更是一路看漲,截至27日,科大訊飛、科大智能、神思電子等個股漲幅超過5%,簡直是all in AI,AI in all。
不過,對于“人工智能”概念的暴熱,目前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這是“人工智能”春天到來的先聲,它將帶來巨大的風口,創造出大量新的產業、帶來大量新的價值;而另一種看法則認為,此次“人工智能”概念的暴熱,只不過是資本熱潮下的又一輪泡沫,它會很快破滅——就像本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一樣。
兩種看法誰對誰錯?筆者以為,在討論這個問題時,我們需要區分兩個概念——趨勢和波動。對于一個產業,趨勢是由技術狀況、市場容量等基本面決定的,而波動則會受到短期投資因素的影響。
如果考慮趨勢,人工智能無疑將會大有可為。從技術角度看,目前的人工智能在算法、計算速度、存儲,以及數據積累等角度已經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進展,很多幾年前被認為難以突破的技術瓶頸已經被一一破解。有理由相信,在未來幾年內科技的迭代速度還將越來越快,更多實用的技術會被開發出來,這些都將為“人工智能”的應用奠定堅實的基礎。而如果從市場容量角度看,人工智能的應用潛力更是大得驚人。
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對大量勞動力密集型、重復性勞動(它不限于傳統認為的體力勞動領域,也包括律師、醫療等廣大領域)進行替代。美國學者曾做過一項研究,在美國的就業崗位中,大約47%的崗位可能會受到人工智能的沖擊;而根據我們的測算,中國可能受到人工智能沖擊的崗位比例可能更高。雖然在現實中,人工智能對于勞動力的大規模替代還沒有發生,但如果我們相信相關的研究結果,那么就可以預測對人工智能的需求會在未來幾年內有一輪比較大的釋放。
另一方面,除了對繁復的勞動進行替代外,人工智能還將在工作輔助,以及消費活動中擁有廣闊的用途。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無論是在衣食住行的哪一個領域,都會有人工智能的用武之地。毫無疑問,這又將釋放出另一股龐大的需求。綜合以上幾方面的因素,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較長期內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必然是良好的。
但如果考慮短期波動,變數就比較多了。人工智能相關的產業都是新產業,其風險是比較大的。即使擁有了人才、技術和數據,最終能否開發出有應用前景的產品,其實是很不確定的。即使最終能開發出相應的產品,需要多少資金的投入來加以保證,事先也很難有預判。這些特征就決定了在短期內找到真正有價值的項目很大程度上必須依賴運氣——運氣好就能找到風口,運氣不好就只能得到泡沫。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泡沫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可怕。世界是不確定的,人們對于某一產業的發展可能會高估,也可能低估。一旦估計過高,有過多資本流入,就會形成泡沫,這是正常現象。大多數情況下,通過市場調節很快能刺穿泡沫,讓被高估的項目回歸理性,而那些真正有價值的項目則會存活下來。
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泡沫的產生和破滅其實也是一個價值發現的過程。誠然,在本世紀初,我們見證了互聯網泡沫的破滅,但這并沒有改變互聯網崛起的大趨勢——某種意義上,正是那次泡沫的破滅,讓后來的互聯網發展變得更加理性。同樣的邏輯也適合于人工智能,對于所謂的泡沫,我們不用過多擔心——砸了錢的投資人都不怕,我們怕什么?
不過,與價值發現過程勢必歷經的泡沫不同,政策引導下所引發的“狂熱”卻是需要冷靜旁觀的。雖然出于好心,但部分偏向性的政策扶持可能會擾亂市場本身的邏輯,正如幾年前,我們見證了光伏產業的拔苗助長,希望同樣的事情不要在人工智能領域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