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原副主任喬潤令
“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于2017年7月20日-21日在成都召開。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城市可持續發展專業委員會專家顧問、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原副主任喬潤令出席并演講。
在談到投融資機制時,喬潤令表示,近些年來出現了很多改革措施,第一是國務院大幅收縮了政府直接投資和審批投資的范圍,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收縮政府管制的范圍為市場放權。
第二是向地方下放發債權和責任,“這在投融資體制的重大變革,權力給你,責任也給你,而且這個責任一直跟著人走,你借了債以后國家不會給你兜底”。
第三是融資平臺和地方政府切割,“這是金融風險最容易發生的地方”。
第四是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會全面引進社會資本,長期做PPP,“現在已經形成了非常大的潮流”。
第五是放開市場準入。“原來計劃經濟有很多殘余,這個不讓干那個不讓干,玻璃門、彈簧門一大堆,現在全面放開,大家知道軍民融合,上天入地全可以,核電站可以,電老虎可以,高鐵可以,民營資本幾乎沒有限制,可以進入任何領域,更不要說城市公共設施領域了”,喬潤令表示,“城市的基礎設施也好,公共設施也好,沒有不讓民營資本進的,這是非常大的機會”。
第六是轉變政府投資的方式。“跑部錢進都是昨天的故事了”,喬潤令稱,“國家的投資以后不會給你批項目,給你錢了,國家投資的方向已經掉頭轉了,只有兩個領域國家會白給錢,一個是扶貧,一個是環保,剩下的全部是市場化”。
第七是融資模式的創新。現在直接融資渠道越來越多了,除了上市之外,還有股權投資,基金、債券等等,甚至排污權、收費權都可以質押,還有PPP項目的證券化。喬潤令表示,很多人沒有關注到的是,國家以往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所形成的財產設施全部可以給集體經濟股份化,量化到集體經濟和個人。而下一步就是證券化,“建國以來所有投資到農村的設施,如果股份化給了集體經濟后再資產證券化,這是一個天量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