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今年6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統計數據顯示,在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作用之下,15個一線和熱點二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繼續保持穩定態勢。從同比指標來看,15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漲幅均比上月回落,回落幅度在0.8至5.5個百分點之間;而從環比指標來看,有9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下降或持平,6個城市出現了下降,但漲幅均在0 .5%以內(7月19日《北京商報》)。
一線城市和二線熱點城市的房價出現穩定趨勢,這應該是在預料之中的。從去年年底開始,這些城市普遍實行了以限購、限貸為主要內容的調控政策,雖然各個城市的版本不完全一樣,但普遍比以往要嚴厲得多。在這樣的政策高壓之下,住房的購買力明顯受到了抑制,房價自然也就不容易漲上去了。但即便如此,市場仍然存在一股巨大的投資投機力量,假如目前取消或者放松調控政策,壓力一旦解除,房價很快會出現反彈。看來,目前實行的調控政策要做長遠打算,短期內難以取消。
那么,這些被抑制的投資投機力量去了哪里?國家統計局逐月公布的房價統計,只包含國內70個大中城市,雖然有比較廣的覆蓋面,但如果僅僅以此來觀察國內房地產市場的變化,仍然是很不全面的。一些大城市的周邊地區,星羅棋布著很多中小城市,特別是一些縣城,當大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受到抑制的時候,這些城市的住房剛性需求正在向周邊的小城市輻射出去,對小城市的房價產生攪動作用。其實,即使這部分剛需被納入可購房的范圍,也因為大城市的房價過高而無力出手,在這種情況下,周邊城市正在成為他們的選擇,高速公路、高鐵等現代化交通工具的出現,使大城市一兩百公里范圍內的路途可以被忽略。
就這樣,當一線大城市的房價受到抑制的時候,城市周邊一些小城市的房價卻正在快速上漲。以筆者居住的上海來說,房價的高漲已經讓人麻木,無論是本地居民還是來自外地的所謂新上海人,即使在政策許可購房的范圍之內,都已經喪失了在市內購房的勇氣,開始把目光轉到上海地域之外的鄰近縣城,如浙北的杭嘉湖地區和蘇南的太湖沿岸地區。更加重要的是,原來游弋于大城市的投資投機力量在因限購而無計可施的情況下,也開始涌向大城市周邊的小縣城。這樣一來,就在大城市的房價得到控制的時候,這些小城市的房價卻開始了直線上升的“旅程”。
大城市周邊的小城市,對于房價快速上升出現的態度是值得玩味的。在去年底出現的限購高潮中,一些小城市也采取了相關措施,比如鄰近上海的江蘇太倉、昆山兩個縣級市都推出了限購政策,用以控制本地房價,但是,更多地方的地方政府卻對此樂見其成。最近十多年來,大城市周邊的縣級市也出現了房地產熱,但是由于發展過快,已經產生嚴重的商品房庫存,因此這一波從大城市輻射出來的購房熱,在地方政府看來可以幫助當地化解商品房庫存。但問題在于,當這些地區的房地產市場開始熱鬧起來的時候,率先啟動的卻是房價。今年以來的這半年里,已經有地方的房價上升了50%,而隨著房價的快速上升,恐慌性搶購也開始在這些地區出現。
但是,小城市房價猛漲卻對當地百姓的利益造成了很大的損害。大城市周邊的小城,雖然都是經濟發達的地區,特別是像上海周邊的好幾個縣級市都位居“全國百強縣”前列,但深入到這些縣級市就可發現,城區周圍的大多數農民家庭只是剛剛解決了溫飽,距離富裕還有很大的距離。就住房來說,盡管住上了樓房,但無論是房屋結構還是設施都已老化,與目前的時尚潮流有很大的脫節。本來,他們可以在自己的宅基地上翻造新房,但當地政府考慮到這些地區將來都會拆遷,因此為避免產生太高的拆遷費用,對農民的造房申請一律不批。當農民家庭子女長大需要婚房的時候,也只能買商品房,這使他們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而當這些小城的房價快速上漲的時候,他們購買商品房的支出自然也大幅度增加,他們的住房困難因此更大了。
這種情況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小城居民,特別是城區周圍的農民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必須看到的現實是,目前出現在一些小縣城的的購房者,有不少是異地進入的,他們當中固然有一些是常年在當地做生意或者打工的外地人,在當地購房有合理性,但也有不少是沖著這些小城住房的升值空間前來投機炒作的。小縣城比不得大城市,如果有太多的外地人進來購房甚至定居,有可能會改變這些小城市的人口生態,這都是當地政府需要認真考慮的。因此,大城市周邊的這些小城市,面對大城市因限購等分流出來的購房資金的進入,需要優先考慮到本地居民的切身利益,不能聽任投資投機力量進入以后炒高房價,對本地居民造成過大的購房壓力。在必要的時候,這些小城市也應該推出限購措施,并且推出各種政策,鼓勵本地居民購房,特別是要盡快推進城市周圍的農民通過農村宅基地的置換解決住房問題,也為當地住房的庫存開拓出一條可行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