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其中利潤榜的前五名除了排在第一位的蘋果公司,其余均為中國的商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7月21日人民網)
按理,中國企業能夠占據世界500強榜單利潤排行榜的前列,也應該是一件令人高興和自豪的事。然而,此時此刻,卻很難讓人高興得起來,更別說產生自豪感了。因為,獲得榮耀的不是實體企業,甚至不是一般的壟斷企業,而是金融企業,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利息仍然是銀行主要收入來源、利潤主要來自于息差的情況下,銀行的利潤水平越高,就意味著對其他企業產生的利益影響越大。
與國外企業相比,中國企業主要依賴的還是間接融資,也就是常說的銀行信貸服務。那么,銀行獲得的利潤越高,企業的融資成本也越大,企業負擔就越重。
眾所周知,有關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一方面,金融“脫實向虛”現象日益嚴重,寬松政策下釋放的貨幣,大多流向了非實體經濟領域,不僅造成實體經濟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資金難題,而且資金的使用效率越來越低,資金體外循環的現象日益嚴重,金融秩序受到極大破壞;另一方面,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既要面對融資難的矛盾,面臨“等死”的困局,更要承受融資貴的壓力,遭遇“找死”的風險。而從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利潤水平遠超其他國家銀行利潤水平的情況來看,中國的企業,尤其是實體企業,在融資問題上,環境是何等的惡劣。
這些年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職能基本喪失了,服務實體經濟的意識基本消失了。更多情況下,都只看到自身利益、眼前利益,甚至是個人利益。去年下半年,在中央一再強調金融要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的情況下,銀行的新增貸款卻大部分投向了個人房貸,也可以看出,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理念是沒有的,是完全與中央的精神背道而馳的。
中國的金融企業,需要增強在國際市場的地位,也需要有較好的效益。前提是,要在為企業,特別是實體企業提供良好的服務,要把自身利益與實體企業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而不是只顧自身利益。透過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在世界500強利潤排行榜的位次,也進一步提醒我們,金融能否真正把服務實體經濟這步棋走好,能否真正回歸到為實體經濟服務上來,可能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而改革,則是能否讓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位的關鍵。也只有加大金融改革力度,讓民營銀行盡快成為金融體系基本組成部分,使金融行業也能有序競爭,才能讓國有商業銀行真正認識到為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服務的重要。同時,加快資本市場發展,擴大直接融資比重,也能從另一個角度推動金融業的改革,倒逼金融企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