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江西鉛山武夷山近日成功列入了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名錄。而在此之前,7月7日,可可西里在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青藏高原首個世界自然遺產地,7月8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數據顯示,從2003年開始,中國已經連續15年有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隨著可可西里和鼓浪嶼申遺成功,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已名列全球第一。
連續申遺成功,世界遺產總數名列全球第一,當然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按照這一定義,一個國家被確認的世界遺產較多,也就意味著這個國家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給全人類留下了豐富的遺產。
而在欣喜的同時,也需要一種冷靜的聲音。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可可西里、鼓浪嶼成功申遺之后即表現出了應有的清醒,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著重表達了兩個觀點,一是需要改變“重申報輕管理”的想法,“不要把申遺成功作為政績”,二是“目前我們的監管、保護和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難還很多,有些還很突出,我們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申遺成功后的管理、保護和傳承上,不要把申遺結果作為唯一的追求”。
“重申報輕管理”,把申遺作為政績,在劉玉珠局長這里,相信并不是泛泛之談。在各地政府主導的申遺熱的背后,利益的驅動一直被公認為主要的元素,事實證明,一旦申遺成功,對當地的旅游等產業也的確產生了極大的拉動作用。然而事實又同樣證明,過度商業化和過度開發又往往會給遺產本身帶來無法彌補的傷害。媒體披露,已有600年歷史的平遙古城墻曾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接連三次坍塌,日益增多的游客是造成古城墻難以承受之重的主要原因。而被視為“中華瑰寶”的敦煌莫高窟壁畫,則由于旅游人數倍增,加速了壁畫的氧化。
“申遺成功究竟會給遺產本身帶來什么?”正是鑒于以往的經驗,這次可可西里等成功申遺之后,包括遺產地網民在內,在理所當然的興奮之外,也表露了一些擔憂。
面對這種擔憂,遺產所在地的地方政府進行了及時回應。青海省的官員即表示,申遺不是目的,它意味著承諾,意味著保護的決心,可可西里這片“凈土”將得到更好保護。
“申遺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如果始終秉持這種理念,申遺成功的確提供了對遺產進行更好保護的契機。以可可西里為例,在此次成功申遺之前,相關保護工作可謂既堅苦卓絕又卓具成效,媒體報道,“在可可西里,已經10年沒有聽到盜獵的槍聲,境內藏羚羊數量已恢復至6萬只。”但可可西里的保護需要持續投入大量資金,現在申遺成功會讓可可西里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對解決保護資金問題應該有很大的助益。
讓申遺成功成為更好保護的開端,這是人們最想看到的結果,實現這一點寄望于地方政府的理念,但更需要制度的呵護。按照相關組織的要求,申遺過程中進行地方立法是重要一環,商業開發的邊界等則是立法中的重要內容,現在申遺成功,以保護為主旨的法規需要得到嚴格遵守。世界遺產并非一定與旅游、開發等格格不入,但根據不同的遺產類型,分別限定游客人數、建立預警制度恐怕必不可少,而從國家的層面,對世界遺產進行監測和巡視無疑又非常必要。幸運的是,在自媒體時代,借助公眾的力量,這種監測的成本并不高。
“申遺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這是申遺的初心。如何不負初心,需要認真的思考和扎實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