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出席全國戶籍制度改革推進電視電話會議并講話。
張高麗表示,要扎實做好戶籍制度改革工作,確保按期完成到2020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5%左右、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的目標任務。
“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比率,做好農業轉移人口關心的子女教育、就業、醫療、社保和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既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又有利于提高城市人口以及目前留守農村兒童的人力資本,從而為我國實現創新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戰略與區域經濟部副研究員卓賢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更加突出“人的城鎮化”
張高麗強調,要更加突出“人的城鎮化”這個核心,更加注重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質量和效果。
發改委規劃司副司長陳亞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所謂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就是要拋棄過去僅僅視農民工為生產者或勞動力的城鎮化。農民工不僅是生產者,還是生活者。我們不但要給農民工提供就業,還要讓他們能在城市里面體面地生活下來,讓他們能享受和市民一樣的基本公共服務。
為此,《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了2020年60%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目標,但由于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不能反映出中國城鎮化率的真實情況,所以又設置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45%左右的目標。
根據統計,2012年中國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比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低17個百分點左右,那么在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之后,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15%,這意味著要實現二者差距水平縮小2個百分點左右的任務。
但這一任務實現并不容易。國家統計局今年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7.35%,比上年末提高1.25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1.2%,比上年末提高1.3個百分點。
陳亞軍分析,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的目標如何實現?經過測算,這需要到2020年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在實踐中,農民工市民化進展不如預期。陳亞軍分析,地方政府特別是外來人口輸入地的地方政府積極性不高,這有認識上的問題。不少地方政府把農民工市民化完全當成了負擔,沒有當成人口的紅利。
陳亞軍接著分析道,農業轉移人口積極性不高,農民也有顧慮,主要擔心兩個問題,一是擔心進城落戶后的農村“三權”問題,盡管中央文件中已經明確要維護進城農民的農村“三權”問題,但農民還是有擔心;二是擔心進城落戶后不能與城市原居民享有同等的權益和待遇,目前有些地方已經出現這樣的問題。
加快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常住人口
張高麗表示,要將中央提出的重點群體落戶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實處,讓農業轉移人口進城之路更順暢。要進一步推動配套改革,健全“人地錢”掛鉤機制,完善農村產權制度,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
陳亞軍分析,為了解決由于農民工市民化導致的地方政府增加成本分擔的問題,中央層面已經出臺人錢、人地掛鉤的政策,接下來的重點是省級層面要配套出臺相應的政策,并使政策真正落地,以調動城市政府的積極性。
張高麗指出,要把農業轉移人口關心的子女教育、就業、醫療、社保、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辦好,加快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常住人口,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要多方面采取措施,積極促進新市民融入當地社會,切實增強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要完善城鎮化布局,提升城市功能與宜居水平,為戶籍制度改革創造有利環境。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副部長王列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關鍵是改革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籌資體制,提高中央和省級政府的籌資比重,在此基礎上督促地方政府幫助農業轉移人口落戶。這一點對大城市尤為重要。
此外,在各項基本公共服務中,住房制度引人關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保障性住房覆蓋常住人口的比例要超過23%,這一目標比“十二五”規劃提出的20%目標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