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畢業季,論文答辯、畢業典禮基本全部結束,離校帷幕也即將拉開。2017年,我國將有750萬大學生畢業,除了少部分選擇繼續深造,大部分畢業生都將進入就業市場。所謂城市是最基礎的平臺,選擇什么城市,有時候比選擇什么行業、什么崗位可能存在更深層次的影響。所謂“寧要一線城市一張床,不要縣城一套房”的口號,便折射出大學畢業生在一線城市激烈競爭的狀況。
在此情形下,處于一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之間的二線城市開始集體發力,不但要截留回流至三四線城市的畢業生,還試圖與一線城市進行人才爭奪。6月23日,武漢喊出支持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6月29日,長沙提出五年吸引100萬人才;西安也提出“五年投入38億,引才育才100萬”的目標。此外,杭州、南京、東莞、珠海等地也相繼出臺了力度不一的招才政策。
武漢、長沙、西安、南京、杭州都是省會城市,杭州更是互聯網創新的中心城市。這些城市本身的基礎資質首先不差,有些更是有望列入國家級中心城市,屬于區域性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平臺不錯,加上給出的優惠政策也誠意十足,例如長沙對新落戶并在當地工作的博士、碩士、本科等畢業生就有數額不等的購房或租房補貼。
在一線城市,年輕人糾結的沒有能力買房和沒有資格買房,長沙此舉可謂一攬子給解決了。在過去幾年,中國互聯網創業的關鍵詞之一就是“補貼”,其效果雖然明顯,但后續的問題也不乏爭議。如今,各地政府也學會了“補貼”手段,一方面展示出了地方政府出色的學習能力,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得不更加慎重地檢視這種政策的中長期影響。
對于二線城市來說,人才爭奪的格局受制于城市競爭的大格局。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北京和上海都是國家政治或經濟中心,地位不可撼動;廣州和深圳則屬于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產物,在目前的發展格局中,兩者又都奠定了自己巨大的優勢。四個城市中,唯一沒有歷史根基的只有深圳,也因為沒有歷史基礎,深圳反而可以打出“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口號。目前,深圳作為移民城市,獲得了移民融合帶來的巨大成效。就連原先落后的基礎教育,都因為移民混合的原因,在近幾年獲得極大提升。
四個城市中,北京和上海都在嚴控流入,而廣州和深圳則繼續放開。尤其廣州的黃埔、南沙兩個區,對于高新技術人才的渴求從未降低。所以,目前試圖大打高科技人才競爭戰的城市,還需要面臨深圳和廣州的競爭,在產業化配套不足的背景下,紛紛提出100萬要求的城市,難度恐怕會很大。
在二線城市中,最耀眼的當屬杭州。這個市區人口不足600萬的城市不是什么區域中心,在長三角,上海是當之無愧的中心,南京的區域地位也高于杭州。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杭州借助電子商務的東風,成功將發展指數提升至一線城市的水平,如果不是規模較小,杭州本該入圍一線城市行列。在這個發展歷程中,一個核心的命題就在于阿里巴巴為什么能夠留在杭州?她并沒有因為自身的壯大而選擇遷往附近的上海,或者其他中心城市。
差異化發展、特色化發展,這是極為關鍵的。對于加入人才爭奪戰的二線城市來說,選擇某個新興領域,給予寬松的發展環境,而不僅僅是產業政策或者購房補貼,這是更好的戰略。
反之,假如二線城市大而化之地與一線城市正面沖突,可以預見的是,低房價并不能吸引真正的優秀人才,更無法挽留住小有成就的人才。屆時,幫別人家孵蛋的現象,一定是主政者不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