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銀行買國債乃眾多國人理財之首選,殊不知,中國目前所發行的債券絕非國債等少量品種,其產品及衍生品種類之完整,債市陣容之齊整,交易工具之豐富,已經托起一個全球第三、亞洲第二、總交易底數達66萬億元人民幣的多元化債市。然而在7月3日之前,中國債市仍是一個封閉的市場,外資只能有條件少量入市,中資則不能投資海外債市博利。
從7月3日起,打開中國債市封閉狀態、連接內地與香港的“債券通”正式上線運行。所謂“債券通”,就是外國人只須在香港開設債券交易賬戶,即可購買中國內地發行的各種債券,且交易金額不設單筆和總量限制。同理,內地投資者亦可用其內地債券賬戶購買在香港掛牌的外國債券。形象點講,“債券通”就是連接兩個債市的“橋”。
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故不能作為獨立發債體。債市系香港“大金融”中的一塊短板,故而,“債券通”對內地和香港都屬新東西。“債券通”2016年元月才由雙方作探討式芻議,包括擔心中國債市日后成為強勁對手的歐美債市,沒人敢相信,從可能性探討到“債券通”落地,適才短短一年半時間,這樣的做事速度,足以證明中國金融市場全球開放步履之快捷。有香港輿論將“債券通”視為人民幣國際化又一里程碑,是恰如其分的。
“債券通”具體分為“兩通”:外資以香港債市為平臺購買中國內地債券謂“北向通”,中資以內地債市為平臺購買香港的海外債券謂“南向通”。今天率先上線試運行的是“北向通”。至于“南向通”的開通,尚有賴于“北向通”試運行能少走彎路。
人們總認為香港金融市場秩序和監管水平都高于內地,其實也未必盡然。就債市而言,由于香港債市相較于內地債市體量太小,論市場秩序不太好說,若論監督經驗內地肯定不輸香港。鑒于監管若不力,“債券通”有可能成為資本非法外流乃至洗錢通道。暫緩“南向通”上線時間,等待香港在實踐中積累監管經驗決非保守之舉。
香港曾是公認的國際金融中心,其之所以成為“中心”,主要得益于前三十年內地的改革開放。因此,香港的“中心”功能,更多體現為“內地融資中心”之功能。新世紀之后,內地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程度成倍加速,尤其中國與主要貿易大國紛紛締結本幣直接結算協定,以及中國從外資凈輸入國轉變為中資凈輸出國,香港融資中心和結算中心的功能均出現雙雙弱化。在此情形下,內地為繼續支持香港發展,在香港設立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又相繼有條件打通內地與香港股市的“滬港通”、“深港通”,此番兩地開設“債券通”,其對鞏固和進一步做大香港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之地位,其實際價值必然大于“滬港通”和“深港通”之和。
此前,由于中國債市系封閉運行,境外投資者所持有的中國債券市值只有區區6800億元人民幣,對內地債市的交易價格走勢可忽略不計。隨著“債券通”之“北向通”運行正常后,五年之內,境外資本投資中國債市的市值,至少可在目前基礎上擴大10倍至6.8萬億元人民幣。
與世界主要債市對比,中國債市的投資回報率幾乎為世界第一。在此時推出“債券通”,投資中國債市的回報率和資金安全性都是毋庸置疑的。而外國資本涌入中國債市的資金量越多、中短期交易頻次越高,就能為中國的中小企業,新辟一條以較低成本融到資金的新渠道。此外,購買中國債券而長期持有,相當于外國把中國債券作為可升值的人民幣資產持有,從而擴大人民幣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總盤子。
“債券通”若運行成功,下一步中外資本市場的“基金通”、“期貨通”、“特定商品通”、“新股通”等更多的“金融通”,都將擇機上線。悄無聲息中,人民幣將與美元和歐元形成事實上的三足鼎立。
當然,資本市場投資渠道的日益多元化必對股市產生影響,就此,中小散戶當“心中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