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了,很快將開始填志愿,一些“虛假高校”也要開始作祟了。近日,教育部權威發布正規高校名單,曝光381所“野雞大學”,并提醒廣大考生別上當。(澎湃新聞)
野雞大學年年有,與之相關的“黑名單”也越拉越長。這一方面體現出,各方對騙局的警惕和防范更趨完善,另一方面也表明,類似問題至今仍未獲得根本性解決。教育主管部門只能發現“野雞大學”、列出“野雞大學”,卻沒辦法從源頭杜絕“野雞大學”,這素來是為人所詬病的事實。但其實必須厘清的是,所謂野雞大學騙局,并非教育招生領域的孤立現象,而是與電信詐騙、網絡詐騙頻發的社會大背景相呼應。
如果抽離“大學”“招生”等涉及教育的關聯信息,我們會發現,“野雞大學”騙局就是典型的電信詐騙和網絡詐騙。其或是注冊空殼網站,借助虛假學校官網守株待兔式詐騙;或是利用所獲取的目標考生信息,通過打電話的方式精準行騙……而無論利用上述何種渠道“做局”,其最終目的都是說服考生及其家長向特定賬戶轉賬匯款——所有這一切并不高明,但就技術層面而言,卻的確很難禁絕。
按理說來,“野雞大學”式騙局,較之花樣百出的電信詐騙、網絡詐騙可謂拙劣許多,也理應不難識破。畢竟,各級教育主管機構多年來已在“招生手冊”、機構官網等各個平臺上,充分而明確地公示了正規高校名單:“不在名單上則是野雞大學”,這并不是多難理解的判斷標準!可即便如此,這么多年來,仍然頻頻曝出有人上當受騙,這著實令人深思。
事實上,梳理過往的案例不難發現,“野雞大學”的受騙者大致就是兩類人。其一就是偏遠閉塞地區的考生,他們處于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狀態,完全都不知道城里套路有多深,很容易就被騙子那套天花亂墜的說辭繞進去;再者就是一些低分考生、落榜考生,出于“死馬當活馬醫”“揣著明白裝糊涂”的僥幸心理,也樂意花點錢買個“假文憑”出去蒙事,換而言之這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如果說,現階段從整體上禁絕“野雞大學”還不可能,那么能不能優先確保一部分人避免上當呢?之于此,充分實現高校信息和招錄規則的全覆蓋,讓每一位考生和家長都能心中有底,無疑是相關職能部門最迫切需要去做的。在此基礎上,針對“野雞大學”騙局的整治進程,更多還是得與全社會共同治理電信詐騙、網絡詐騙的公共行動相合流。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形成治理合力,而不是讓單一部門陷入單打獨斗的無力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