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是生命存在和健康發展的象征。每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總讓人不斷反思、探索發展方式和發展道路問題。當前,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人民群眾的“心肺之痛”、“口腹之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 新形勢下如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是當今時代的重要課題。
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們在生態環境問題治理上的資金和精力投入不可謂不大,但是成效不甚顯著。究其深層原因,恐怕還是沒有搞清楚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所在,往往只是就生態環境來論生態環境,就發展來論發展,把生態環境與發展看做兩件事、兩張皮。環境與發展的關系是現象與本質、結果與原因的關系,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是由不科學、不合理、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造成的,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出路自然在于拋棄傳統野蠻的發展方式,走綠色發展之路。綠色發展克服了傳統生態環境治理方面“隔靴搔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限性,真正找出了生態環境問題的“病根”,開出了“良方”。
就內容來說,綠色發展包括結果、過程、保障三個層次:在發展結果上注重生態環境的末端治理和修復;在發展過程上形成綠色、循環、低碳的發展方式;在發展保障上有科學合理的空間結構和制度體制來保駕護航。這三個層次內容的邏輯關系是:發展過程、發展方式的綠色化決定發展結果的綠色化,發展保障的綠色化又決定發展方式、發展過程、發展結果的綠色化。發展方式、發展過程、發展保障的綠色化是“關節”和“經脈”。只有“關節開解”,才“以利屈伸”;只有“打通經脈”,才“運行真氣”。在推動綠色發展方面,“開解關節”“打通經絡”需要三招:“綠化空間”“綠化經濟”“綠化制度”。
國土布局的綠色化是實施綠色發展的空間載體。推動綠色發展,必須對有限的國土空間根據自然條件和屬性進行分門別類,以確定其主體功能和開發方式,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這樣,各主體功能區間就可以實現錯位發展,破解“無工不富”的發展難題,拋棄“村村點火、鎮鎮冒煙”的傳統發展模式,廢除“村村發展集體經濟”“鎮鎮考核財政收入”的考核辦法。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就可以卸下財政和工業考核的“緊箍咒”。當然,主體功能區建設需要相關配套政策法規,確保“一張藍圖干到底”。
經濟和產業的綠色化是綠色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是由工業化、城鎮化等經濟活動導致的,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雙贏的關鍵還在于使經濟綠色化。以前經濟發展方式主要是依靠物質投入、勞動力投入,現在主要依靠創新驅動,為經濟發展提供“綠色動力”和“綠色引擎”,從而提高自然資源生產效率,實現低成本、高效率、高質量的經濟發展。綠色經濟離不開綠色產業,只有加快發展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綠色產業,才能為綠色發展提供基礎支撐和主要載體。
制度體制的綠色化是綠色發展的堅強堡壘。當前,各地還不同程度存在著一些不利于綠色發展的問題,比如:“小馬拉大車”,生態環保機構權責對稱現象;“各吹各的號,各彈各的調”,生態環境領域“九龍治水”;“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通過繳納罰款“漂白”污染行為等。對此,必須加快完善相應的制度體制,整合相關職能機構,細化綠色發展指標,強化環境保護的剛性約束,推動區域協同和生態補償等機制落到實處,真正形成綠色發展的堅強保障。(作者:孫要良 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