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一些傳統行業也被少數人劃入了夕陽產業行列,甚至面臨關門歇業的危險。而那些老舊的廠房和廢棄的礦山,畢竟記載著我國工業文明發展的曲折過程,這樣廢棄太過可惜。因此,當前一些城市積極展開的工業遺存再利用,為老舊廠房、廢棄地礦注入新的“生命元素”,這無疑是一項既有文化意義又有經濟效益的活動。
我國在晚清時期才開始出現現代意義上的工業文明,100多年來雖經歷了戰爭和動亂,但工業發展的腳步一直沒有停下,冶金、造船、采礦、紡織等行業的規模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改革開放以后,舊有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工業布局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在科技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技術興起后,一些傳統的行業開始不斷淘汰優化,大量新興行業隨之產生,中國開始進入后工業時代。
大量已顯陳舊的工業遺存蘊含著歷史、文化、經濟、社會價值,需要我們去發掘。2010年,在我國進行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工業遺產成為普查的重要內容。最近幾年,一些地方對工業遺存進行二度開發,探索出了有益的經驗。比如,有很多百年老廠的上海,對具有一定歷史意義的廠房設備都做了保護性安置。不僅創辦了工業旅游網,而且還針對項目特點,制定了詳細的旅游線路規劃,構建了上海發展旅游業的一個新內容。
工業遺存的二度開發,其市場前景應該是很廣闊的。目前,工業遺存的二度開發大多是把舊廠區改造成創意園區,基本上是由原來的企業進行運營管理,盈利模式多是通過收取廠房租金,運營企業基本上是在扮演“房東”的角色。這當然也是一條可取之道,但卻只是一種淺層次的工業遺存再利用。我國的一些城市在長時間的工業發展中,形成了以某一產業立市的特色,被稱為煤城、鋼城、石油城,有的廠區與城市道路穿插在一起,城市與企業在物理上高度融合,但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傳統產業的衰退幾乎等同于整個城市的衰退。這些城市的地方政府在積極推進產業轉型的過程中,更應該利用好這些整體性的工業遺存,為城市注入工業旅游的市場活力。
現在,地方政府普遍注重利用本地特色發展旅游業,但并不是每一個城市都具備吸引人的自然風光,一些曾經的工業城市更是為缺乏旅游資源所困。而這種產業立市的城市,具有豐富的工業遺存,如果把它們通過一定方式“組裝”起來,走進這些城市就如進入了某個行業的博物館,翻開了這個行業的百科全書。因此,這些城市的地方政府應當更全面地對地域內的工業遺存進行全面摸排,規劃好整個城市的工業旅游項目,建立起以工業遺存為主體的旅游業。
對工業遺存二度開發,建設工業旅游城市,不是簡單地將舊的工業痕跡展覽出來,而是需要將舊的工業痕跡的歷史元素與當下潮流文化的時尚元素相結合,吸引更多的旅游者。通過這樣的努力,一些已經淘汰廢棄的工業遺存就能夠變廢為寶,夕陽產業也就獲得了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