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幫扶工作中,有這樣一個怪現象:個別幫扶干部到了貧困戶家中,不先問群眾有什么困難,也不聊如何脫貧致富,而是先掏出相機,擺出姿勢和貧困戶合影。合影的主題,有的是和貧困戶一起搞衛生,有的是和貧困戶一起干農活,有的是和貧困戶一起做飯拉家常……合影完畢,寒暄兩句,這次幫扶工作也就差不多結束了。(2017年5月10日 澎湃新聞)
照個相,合個影,“走馬觀光”式干部幫扶貧困戶,是典型的群眾路線中的形式主義。蜻蜓點水、走馬觀光,不能密切干群關系,反而引起貧困群眾的反感,與直接聯系服務群眾背道而馳。因此,扶貧干部不能“走秀”而是要“走心”。
干部幫扶貧困群眾去要俯下身,沉下心。下基層,真正接地氣,要用雙腿腳踏實地走路,讓身心都能與大地親近,到田間地頭基層一線,廣泛與群眾交心談心,傾聽貧困群眾的民意,了解其所思所盼。接近與群眾的距離才能匯聚群眾的智慧和力量,為我們的扶貧攻堅保駕護航。
干部幫扶貧困群眾要帶著真心,懷著誠心。真心實意到貧困群眾中去,以群眾期盼為鏡子,照一照黨員干部的真心與誠心,能夠為群眾所需所盼的事,力所能及做多少,幫多少?黨員干部到貧困群眾中去是否有真心、誠心,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一眼便知。
干部幫扶貧困群眾要干得成事,辦得好事。黨員干部到貧困群眾中去一次兩次了解到一些群眾的期盼,三四次再去還是只是問一問,聽一聽,看一看,只是停留在表面,是不會受到群眾歡迎的。黨員干部可以像庖丁解牛一樣,先考慮能夠為貧困群眾解決的問題,再去協調解決其他問題,只有在基層幫助貧困群眾解決所急所盼之事,才能真正得到群眾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