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本土制造業的比較優勢主要表現在價格競爭等方面,而在價值競爭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隨著科技革命、信息革命不斷向前推進,全球制造業都將迎來新的變革,我國要想在新的國際環境中保持競爭優勢,就必須走制造強國之路,促進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升級。
國際新一輪制造強國競爭日趨激烈,發展中國家更加重視趕超發展
當前,全球掀起了新一輪制造強國的競爭熱潮,參與其中的多數國家屬于制造業規模較大的國家,并且經濟實力也較強。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國集團(G20)的成員國是這一浪潮的參與主體,該集團的大部分國家的制造強國愿景都較明確。此外,參與全球制造強國競爭的所有國家的經濟總規模占到全球經濟總規模的七成以上。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國際新一輪制造強國間的競爭也將是信息空間的競爭。率先完成工業化的美、英、德等發達國家,經濟和科技實力都比較雄厚。隨著全球一體化的不斷加深,這些發達國家積極探尋成本洼地,在世界范圍內選擇投資熱土。雖然許多發達國家早已步入后工業化時代,但它們都清晰地看到“后工業”并非“無工業”,全球經濟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制造業來支撐,國家的競爭能力也充分表現在制造業實力上,做強制造業因而成為必然選擇。
相對而言,發展中國家在新一輪制造強國競爭中更加重視趕超發展,中國、東盟、印度等都展開了制造業的追趕行動。一些發展中國家擁有傳統制造業較為成熟、市場潛力較大、要素成本低、配套服務較為完善等優勢,這為本國制造業的趕超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也為本國成為跨國集團的新戰略陣地提供便利條件。
我國制造業依然表現出“大而不強”的特征,產品附加值不高,生產成本偏高,研發水平低下
雖然我國制造業在規模上居全球之首,但依然表現出“大而不強”的特征,從而使得中國制造長期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制造業產出效率整體偏低,導致產品附加值不高。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的增加值率約為20%,遠低于工業發達國家35%的水平。這說明我國制造業經濟效率與產品附加值偏低,在全球產業鏈中處于中下游的分工地位。以iphone手機為例,我國是iphone手機的組裝生產基地,但每生產一部手機我國僅獲取總利潤的3.63%,美國企業獲取近50%的利潤,日本企業獲取30%以上的利潤,韓國企業獲取10%以上的利潤。我國制造業規模大與產值小的不均衡現象,也折射出我國制造業存在產出效率與附加值偏低的問題。據聯合國工業相關組織資料顯示,我國制造業人均附加值僅相當于愛爾蘭的十分之一,在世界排名50位左右,甚至低于一些發展中國家。
第二,制造業核心部件缺乏導致生產成本偏高。我國制造業大部分的核心部件都依賴進口,這就提高了我國制造業的生產成本。工信部資料顯示,我國高端芯片與通用芯片的對外依存度高達95%,也即幾乎95%的高檔數控系統、高檔液壓件和發動機等都依靠進口。進口材料的成本上升、社會資產價格上漲等因素直接影響著我國制造業的成本,使其居高不下。制造業成本優勢的逐漸消失,削弱了我國制造業的競爭力。
第三,制造業科技研發投入不足導致研發水平低下。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研發費用不足主營業務收入的1%,遠低于發達國家2.5%的平均水平。在研發經費的撥付、研發人員的配備上,我國都與發達國家存在著較大差距。科技創新的不足,直接影響著制造業技術水平的提升,而研發投入不足則是導致研發水平低下與技術創新不活躍的關鍵性因素。
我國走制造強國之路,需把握好五大關系
在新一輪制造強國的競爭熱潮下,我國應以積極心態看待國際上各制造強國的發展形勢與競爭格局,并理性思考我國制造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充分衡量我國在國際制造強國競爭中的地位。此外,我國走制造強國之路,需要有國家宏觀發展戰略與政策環境的支持,需要對當前國內制造業發展存在問題與矛盾的協調處理,也需要積極開展國際間的合作。因此,我國走“制造強國”之路,總體上需要把握好以下五大關系。
一是我國經濟與全球經濟之間的關系。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全球經濟發展的貢獻,與該國經濟實力及發展能力密不可分。我國對全球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也應與自身的經濟實力與發展能力相匹配。因此,我國應從自身的經濟發展實力和潛力、資源要素供給能力、市場發展水平、風險應對能力等層面綜合考慮,設計一個科學、合理的經濟增速目標,從而確保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是宏觀政策環境與制造強國戰略之間的關系。科學有效的宏觀政策,對制造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為了使制造強國戰略能夠迅速推進,我國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 《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 《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積極促進制造強國戰略服務落到實處。各級政府則應努力貫徹落實中央的政策,切實推進本地制造業向好向優發展,響應全國的制造強國戰略精神。
三是經濟結構調整和制造業競爭能力提升之間的關系。在新常態下,要走好制造強國之路,就必須理性看待制造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妥善處理經濟結構調整與制造業競爭能力提升之間的關系。當前,我國已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制造業在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的份額會有所降低,而服務業的份額將逐步提高。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國已經跨越制造業發展的階段,不能因此忽視制造業在我國經濟中的地位。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戰略也充分表明了制造業的發展在任何階段都不能輕視。在全球制造強國競爭日益激烈、我國經濟結構亟待調整的形勢下,應充分把握好經濟結構調整和制造業競爭能力提升之間的關系,在保證經濟轉型順利推進的框架之下做大做強制造業。
四是產能過剩與創新驅動之間的關系。在我國制造強國戰略實施過程中,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是有益的,但是如果超過界限,嚴重的產能過剩將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明顯的負面作用,包括市場競爭紊亂、效率降低、社會風險加大等。為了增強我國制造業發展能力,應當規范市場秩序、提高有效投資、均衡市場供求、化解產能過剩、提高制造業的產出效率。同時,適度的產能過剩也有利于倒逼制造企業樹立創新驅動意識,主動加大研發技術投入,促進產品創新、發展模式創新,減少盲目投資。因此,我國走“制造強國”之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是必然選擇。
五是“一帶一路”跨境合作與制造業轉型升級之間的關系。當前,我國正大力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這一戰略的實施,有利于推動產能配置合理化。依托“一帶一路”,加強與沿線國家的戰略合作,有利于將我國在制造業生產、加工等環節的部分過剩產能轉移出去,起到化解產能的效果,也為國內制造業產業鏈前端的研發設計和后端的制造業服務化、社會化騰出更多的發展空間。同時,也有利于吸收沿線國家的先進技術、模式和管理經驗,為國內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更多的支撐。因此,在我國走制造強國之路的過程中,也應處理好“一帶一路”跨境合作與制造業轉型升級之間的關系,堅持開放發展的理念,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創造“多贏”格局。
(作者為中共通遼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