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鎮化模式建設新農村
文/胡培兆(廈門大學教授)
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各國城鄉差別和矛盾無一例外地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而逐步擴大。作為工業化先行者的西方,歷經數百年的發展,城鄉差別和矛盾也沒能完全解決。我國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走的是高起點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就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在世界工業化歷史上也屬首創。
開創工農業共同發展的新途徑。西方城市化是工業化片面發展的消極產物。工業化必然要吸納大批農民進廠做工,他們聚集生活在一起就形成了城市。這個過程通常是以伐鄉擴城、損農益市的方式單向推進的,以犧牲農村、農業和農民的利益為代價,致使鄉村長期處于貧困落后狀態。同時,大批農民涌進工廠,原來的小城鎮急劇膨脹,有關工人的社會設施和生活條件十分短缺和惡劣,造成嚴重的城市病,諸如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疾病叢生等。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的積累越迅速,工人的居住狀況就越悲慘。”恩格斯為此還寫過《論住宅問題》。城鄉矛盾雖然在二戰以后得到緩解,但已付出巨大的歷史代價。而我國現階段的城鎮化是沿著工農關系與城鄉關系協調發展以及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路子進行的,因而可以避免走上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資本主義老路。我國一直強調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將農業現代化與工業現代化并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制定一整套政策措施,加強農業發展,推進農村建設。
探索城鄉協調發展的新模式。資本主義城市化是單向進行的,就是農民不斷進城轉化為市民,使農業人口減少到最低限度。馬克思就說:“大工業在農業領域內所起的最革命的作用,是消滅舊社會的堡壘——‘農民’,并代之以雇傭工人。”現代西方也把從事非農產業人口比重高當作現代化的標志之一,如美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就把這一指標定在70%以上。但并非城市化水平越高,現代化水平就一定越高。比如,巴西的城市人口比重比美國還大,但它仍屬發展中國家。城市人口比重不完全由經濟發展程度決定,而與歷史和現實的其他許多因素相聯系。我國目前城鎮化水平不到50%,但城鎮總人口已達近6億人,是世界上城鎮人口最多的國家。如果照搬國外城市化模式,還需要有4億農民進城落戶,這將付出多大的遷徙成本!所以,從人口多的國情出發,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不宜與發達國家攀比,而應走有自己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這就需要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這意味著,城鎮化不是只有農民跑向城鎮的途徑,農村也可以進行城鎮化和準城鎮化建設。就是說,我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是可以雙向同步、互動相促進行的。今后,一方面要繼續把大量農民轉為城鎮居民,另一方面要把農村建設成城鎮般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形成勞動力大軍建設美好家園的新思路。改革開放以來,百業勃興,勞動力需求強勁,于是大批農民進城務工,形成了一支數以億計、浩浩蕩蕩的農民工隊伍。這是一支能進能退、特別具有轉換靈活性的勞動大軍,是我國經濟轉型期不可缺少的機動力量。廣大農村擔負著我國勞動力資源最大蓄水池的作用,對調節勞動力市場供需和緩解失業問題、減輕城鎮壓力起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目前受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外需縮小的影響,有2000萬農民工返鄉,就消解了大量失業者滯留在城市的壓力。農村的城鎮化、準城鎮化建設,也就是我國最大勞動力大軍的家園建設,意義重大。把廣大農村建設成良田美池、村容整潔、道路相通、網絡聯結的美好家園,與城鎮的生活質量就沒有本質差別。只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的一系列決策部署,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之路,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樣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