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北大、人大等全國重點高校陸續公布今年的自主招生簡章。清華招生負責人表示:“提高農村生源比例、擴大中西部招生比例、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機會公平,是清華大學近年來在招生工作中的重要導向。”
提高農村生源比例、中西部招生比例,主要考慮因素是教育資源不均衡,寒門之下難出貴子。表面上看,這類做法很容易引起共鳴,比如兩類生源更不容易、更少機會,適當傾斜和照顧是可行的。但是,提高一個省份或地區的招錄比例,勢必以犧牲其他地區的競爭名額為前提。而且,經濟學告訴我們,改變競爭形式可能導致更多的交易費用,這類做法對于寒門學子反而是不利的,假設東西部的兩名學生同樣優秀,如果優先錄取后者,那肯定就有人想辦法把自己變成這兩類生源。
真正的高考教育平權,應該有兩個標準:一是分數(學術)面前人人平等;二是招錄標準面前人人平等。前者很好理解,搞素質教育沒錯,但還是要以分數為衡量標準。事實證明,一旦引入高考加分、特長招生等標準,可能一些關系戶更容易獲得加分、享受特權;同樣,在招錄標準上按照不同省份確定錄取比例,只會導致更多的不公平,就如同高價獲取學區房一樣,假如“高考移民”能提升錄取概率,能把戶籍換成北京上海的人,就同樣能鉆中西部、農村生源的空子。那些真正的寒門學子未必會意識到,自己上大學的機會可能更少了。
還需要看到,很多人對真正的寒門學子報以同情,通常都有一個隱性前提,即對一些省市的高錄取率覺得不公平,而這要歸因到按省份分配名額的錄取標準。當前,部屬高校一般由中央財政承擔,大家都是納稅人,既然花全體納稅人的錢,分配錄取名額的時候為什么傾向于本地人?這是因為部屬高校通常會和地方政府搞“省部共建”,或者由地方政府加大投入來換取各種對價,地方提供支持,高校提供錄取名額。這種傾向本地招生的內在機制,雖然符合“誰買單、誰受益”原則,但總體上來說對其他納稅人是不公平的。解決之道,當然是從財政投入和支持力度入手,打破按省份分配名額的內在動因。
歸根結底,在高校招生名額上,無論采取按省分配還是統一標準,都是為了讓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雖然是起跑線,但劃分在哪里很重要,按省分配制就好比是讓一些人少跑幾米,讓一些人早跑幾米,這其實是對其他競爭者的不公平。如果不分條件一起比賽,寒門學子可能跑得不快,但這種比賽才是公平的。同樣的,人們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站在代際傳遞的角度上來講,這沒有什么好抱怨的,重要的是努力改變自己,通過奮斗改變自己的境況。統一招錄標準可以讓大家把重心只放在拼努力上,不是更加公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