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鄒平縣黃山中學推廣“平板教學”引發爭議。據報道,該中學1600多名高一學生中已有1000多名學生交費購買平板電腦,總額至少280萬元。而學校及教育部門負責人均表示,費用不是學校收的,而是企業派人進駐學校收取,不算違規。
眾所周知,當下的中小學校園實在是門禁森嚴。但賣平板電腦的企業卻可以排闥直入,堂而皇之地向千名學生收取了“平板費”。這不禁拷問當地的學校甚至教育部門,這些人是如何進入學校的?又是怎么做成生意的?
事實上,校園的“生意”遠沒那么簡單,那是經過學校申請、教育局批準的獨家生意。可見,權力才是真正決定企業能否收“平板費”的牽線人。正是因為權力打開了校園的鐵門,才使得各種“生意”紛至沓來。
至于那些費用究竟是學校收還是企業收,并無本質差別。這個時候,校方試圖以不直接收費為托詞,無異掩耳盜鈴。這樣的撇清,反而使得問題急轉直下,演化為一次危險的公關危機。
企業是否經過了公開的招投標環節、有沒有廣泛征求學生家長的意見……這些問題,都需向公眾回應。要知道,根據國家相關規定,中小學嚴禁向學生強制推銷或變相推銷教輔材料和其他商品,不得強制學生統一訂購各種教輔材料、學具等。
這不僅關乎為學生減負,也關系到教育產品的公共屬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