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鎮如何發展,一直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熱點和焦點問題。
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原建設部副部長、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原榮譽主任毛如柏在接受《城市化》雜志采訪時回憶說,“在我任建設部副部長期間,就抓了小城鎮建設工作,先后赴全國各地調研了100多個鎮的建設情況,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北热纾瑥V東省根據珠江三角洲經濟加速發展的特點,把小城鎮建設納入整個農村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之中;山東省政府專題研究如何以小城鎮為突破口,加快鄉村城市化進程。四川和京、津、唐地區進行了一項被稱之為“百鎮工程”的小城鎮建設試點。在沿海及經濟發達地區的廣大農村,小城鎮建設成為凝聚經濟實力、擴大發展規模的首要選擇;在中部地區,許多小城鎮已逐步成為帶動一定區域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在西部邊遠地區,小城鎮建設已成為改善生活和生產環境,加強“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毛如柏說:“今天的昆山在當時的小城鎮建設中就搞得不錯,小城鎮建設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持之以恒?!?/p>
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陳政高指出,在小城鎮建設工作中,住房城鄉建設部門要與發展改革等有關部門通力合作;要制定特色小鎮和重點鎮標準并大力開展培育工作,引導各地全國重點鎮建設成為縣域副中心;加大力度建設基礎設施,近期將啟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建立全國小城鎮規劃建設信息系統,利用電視電話培訓方式,爭取用2年左右的時間對全國鎮長培訓一遍;研究盤活小城鎮建設用地問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進土地集約利用;要研究加大投入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
貴州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王秀峰認為,開展培育特色小鎮,是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綜合考慮人口空間結構,區域承載負荷所做出的戰略決策。特色小鎮所代表的就地、就近城鎮化,是一種低成本的城鎮化,避免了規模過大造成的“規模不經濟”(規模擴大,而邊際效益卻漸漸下降),有利于實現人口、資源和生態的協調發展。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規劃院副院長、城市金融部主任文輝認為在推進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當前各地在認識上還存在以下5大誤區。
誤區NO.1:把特色小鎮等同于特色鎮。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也不同于產業園區、風景區的“區”,而是位于城市周邊、相對獨立于市區,具有明確產業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區功能的重要功能平臺。特色鎮是一個行政區域的概念,以某種主體功能為特色,或有產業特色,或有交通功能特色,或有人文自然風光特色等的全域范圍,由居民社區和村莊構成,按照政府組織架構體系來管理的行政區域。
誤區NO.2:把特色小鎮等同于新城建設。發展特色小鎮不是建新城,不能用建新城的思路和模式來規劃建設特色小鎮。首先特色小鎮規模不大,不是追求規模效應,擴張效應,而是追求集聚效應,緊湊效應;其次特色小鎮不是土地財政的載體,而是創新創業的空間,是新產業、新動能的引擎;再次,特色小鎮追求的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最后特色小鎮要走產城融合的發展道路。
誤區NO.3:把特色小鎮等同于園區建設。特色小鎮不是產業園區建設,特色小鎮離不開特色產業,但又不是單純的以工業制造業為主的園區開發。特色小鎮的產業特色體現在三個方面,(1)以工業4.0為引領,以2.5產業或戰略性新興產業、第三產業為主,重點在于研發設計;(2)以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主,從加工制造向設計、品牌、展示轉變,重點在于營銷服務;(3)以休閑度假旅游為主,滿足市民短期、重復、特色需求,重點在于休閑服務。另外特色小鎮的社區功能是其與園區開發的重要區別。
誤區NO.4:把特色小鎮等同于景區開發。以旅游功能為主導的特色小鎮可以發展成為景區,有些歷史人文古鎮,自然風光優美的小鎮也兼具特色小鎮的文旅功能。從這個角度而言,特色小鎮和景區開發有共同之處,但又不同于傳統景區開發模式。特色小鎮在旅游客源市場上更強調滿足周邊大城市中高收入人群特定需求,在旅游活動上更強調體驗和參與,在旅游發展目標上更強調目的地和集散地,在旅游功能開發上更突出互融互動。
誤區NO.5:把特色小鎮等同于美麗鄉村。特色小鎮離不開鄉村本底,但與鄉村有著本質的不同,體現在一是形態不一樣,二是功能不一樣。特色小鎮集聚了大量資本、技術、人才等各類高端要素,是既有鄉村本地特征又融入高新技術和特色人才的區域經濟發展單元,需要探索利益主體多元、公眾參與的現代社會治理體系。美麗鄉村更多的是強調鄉村發展的一、二、三產業融合作為產業支撐,依靠本村村民的自治管理,管理和保護好鄉村生態環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