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張修霞 趙桂慎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在我國2800多個縣中,約有1500個農業縣、半農業縣,工商業縣約有1300個。2016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對做好新時期農業農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各地區各部門要牢固樹立和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確保億萬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實現“四化同步”的戰略目標,縣域現代農業掀起了發展熱潮。
我國縣域農業發展千差萬別,有著非常明顯的差異性,科學的農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有助于分析地區農業發展特色、產業發展優勢以及農業轉型升級的制約因素,為制定有效的農業現代化發展策略提供參考意見。
1 現代農業評價方法研究基礎
目前許多領域的學者通過運用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DEA、主成分分析法等來對評價體系進行構建,但是至今沒有一個準確的、可以普遍使用的評價指標體系,針對不同的體量以及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學者以及機構從不同角度建立了不同的現代農業評價指標體系。
隨著我國連續13年的“一號文件”聚焦三農問題,各界人士對農業現代化的研究也隨之興起。胡善清[1]運用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構建了對山東省農業現代化進程評價的指標體系,并對推進山東省農業現代化進程途徑進行了探討。趙輝[2]構建了現代化進程評價模型對吉林省歷年來的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了評價分析,并與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進行了比較。李練軍 [3]運用因子分析法對江西11個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行了比較分析。林正雨等[4]采用多指標綜合模型研究方法,建立了4項準則指標和12項個體指標對四川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了評價。但是當前,從文獻資料來看,對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研究多集中在全國層面或省域區域水平,而對縣域農業現代化評價研究的較少[5]。
對于縣域現代農業的評價,辛嶺[5]建立了包括4項準則指標和15項個體指標的縣域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并在我國31個省市選擇了62個縣為例進行了評價;于2014年以此模型對全國的1980個縣進行縣域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評價,結果表明我國縣域農業現代化整體水平不高,各縣農業現代化發展不平衡,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的縣一般是經濟發展較好地區,反之亦然。農業大縣農業現代化水平不一定高,農業小縣農業現代化水平不一定低[6]。林麗梅等[7]根據4個維度和15個具體指標,運用熵值法構建農業現代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對福建省67縣、市(市轄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并用聚類法將福建省的縣、市(市轄區)分為三類。姜翠紅等[8]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大興區2005-2009年都市型現代農業進程進行評價,并對其貢獻因素和制約因素分別進行分析。農業部從2010年開始,用5年的時間,在全國范圍內創建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至今已完成認定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283個,為了衡量、監測示范區建設水平,農業部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專家開展了兩年研究,在充分借鑒國際經驗和考慮各地實際的基礎上,對50多個評價指標進行了反復比選,并組織示范區開展了4次試評價,于2013年底印發了《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檢測評價辦法》(試行),本體系構建了6個一級指標、19個二級指標以及24個具體指標的評價體系對示范區建設情況進行監測評估。表1總結了當前縣域農業現代化發展階段評價常用的指標。
2 東豐縣現代農業發展進程評價
2.1 數據來源
(1)《東豐縣2014年統計年鑒》;
(2)東豐縣各相關局委的工作報告;
(3)相關行業數據。
2.2 評價體系選擇
通過文獻總結發現,目前我國對縣域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有的是針對全國范圍的,指標相對較少,針對性相對較弱;有的是對全省域內的區縣進行評價,是針對個別省份建立的評價體系,指標值的確定基本依據本省的發展水平及目標而定,普適性相對較弱;農業部出臺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監測評價辦法》(試行)涵蓋面較廣,評價指標較具體,指標的目標值參考國內外發展現狀值或者目標值,尤其是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指標值多參考國外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水平,其指標值具有先進性、示范性與帶動性。《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監測評價辦法》(試行)中的指標值以區域數據為準,其評價辦法對于數據填報要求為非整市推進的地市級示范區,數據按整市情況進行填報,創建范圍為鄉(鎮)的示范區,數據按鄉(鎮)所在縣的情況進行填報,適用于縣域農業發展階段評價。因此,此指標評價體系可以用來衡量農業發展水平相對較好的東豐縣。
東豐縣雖然不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但是由于區域自然資源條件的相似性,其農業發展與周邊縣(市)具有一定的共性。遼源市下轄東遼縣和東豐縣兩個縣區,東遼縣為第三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二者在自然條件、經濟建設和農業發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監測評價辦法》(試行)來評價東豐縣的農業現代化水平,有利于東豐縣系統地剖析農業發展短板,努力向現代農業示范區以及現代農業的領先水平看齊。
因東豐縣無漁業生產,因此將該指標權重加入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指標計算,因此,東豐縣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由6個一級指標、19個二級指標和23個具體測算指標構成,具體評價結果見表2。
3 結果與討論
《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監測評價辦法》(試行)建設水平綜合得分低于75分為農業現代化發展階段,等于或高于75分為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階段。東豐縣2014年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綜合評價得分為62,處于現代農業發展階段,農業總體發展粗放,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有待提升。
從六個方面來看,物質裝備水平、科技推廣水平和可持續發展水平相對實現程度較高,分別達到81.67%、77.89%和71.97%,支持水平和產出水平分別為56.88%和65.09%,經營管理水平實現程度較低,僅為26.58%。
從23項指標來看,發展差異比較大:
其中全面實現現代化階段的指標包括:具備農業綜合信息服務能力的鄉鎮比重、“12316”等農業信息服務熱線覆蓋率、糧食總產年均增幅、耕地保有率4項指標。
基本實現階段的指標有高標準農田面積比重、大專學歷以上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人員占比、農戶計算機擁有率、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4項指標。
其中實現程度在60%~80%之間的指標包括:農業機械裝備水平、畜禽規模化養殖比重、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4項指標。
其中實現程度在60%以下的指標包括:持專業證書的農業勞動力占比、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三品”認證農產品產量比重、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值、農戶參加農民合作社比重、農林水事務支出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比重、農業保險深度、單位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信貸資金投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單位能耗創造的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勞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等11項指標。
其中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三品”認證農產品產量比重、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比重、農民人均純收入這3項指標的實現程度都未達到目標值的30%,成為制約東豐縣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因素。
另外,本課題組對東豐縣的各個鄉鎮的農戶進行了深入調查,調查范圍囊括了普通農戶、種植大戶、合作社等四大類經營主體,采用問卷與談話相結合的方式,對東豐縣的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四大類經營主體經營情況、土地流轉及其規模經營等問題進行了全方面的了解, 共收集76份有效問卷,本文就問卷中農業經營問題展開分析,可與評價體系中的個別指標進行對比。
通過問卷統計,四大類主體在農業經營過程中,主要存在土地、資金、技術、市場銷售等問題。其中缺少資金的問題最為突出,占41%,這主要表現為農民資金需求與農村金融短板問題;其次是土地流轉問題、銷售問題、技術問題緊隨其后,各占17%,另外還有缺少龍頭企業帶動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歸結為農業經營管理水平問題,通過評價結果可以看出東豐縣農業經營管理水平現代化實現程度只有26.58%,在各個一級指標中得分最低。
在農業經營管理水平中,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指標得分最低,只有14.29%。在調研問卷中這一現象也得到了印證。從四類主體經營規模看,被調查者的普遍經營規模在100畝以下,達到48家;就其中普通農戶的55份問卷來看,普通農戶的戶均耕地面積為26.45畝,戶均田塊數量可達13.11塊。由此看來,導致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程度低的客觀原因是東豐縣土地零碎條塊多,并且通過交談,總結出以下幾點制約因素:(1)農戶對土地流轉的規范認知程度比較低;(2)土地流轉期限過短;(3)土地流轉合同不規范或者只是口頭協議;(4)土地流轉平臺建設滯后,制約著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實現。
4 綜合分析與建議
綜合分析,東豐縣現代農業的發展具有較大的空間,從各個個體指標對現代化水平影響程度來看,今后東豐縣農業現代化應著重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創新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尤其要加強規模化經營水平和農業標準化、產業化、組織化水平,從而才能促進產業鏈完善與區域品牌建設,提高農民的收入。
在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方面,一是,以村為單位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對農戶提供全程托管保姆式服務:合作社負責選擇優良種子、肥料、農藥,按時提供免耕播種系列化服務,使農民足不出戶就能買到質優價廉的放心農資,并且統一耕種。這樣,在農戶流轉土地積極性不高的情況下,農戶不需要流轉土地只需要支付相應的農資與管理費用即可將玉米收獲回家。二是,由合作社牽頭,統一調配本村所有種植用地。零碎、坡度高的崗地,統一提供技術,推薦退耕還林,發展榛子或者刺老芽種植。較連片、平整的玉米田、水稻田集中流轉,為大戶發展規模化種植提供規模化的土地。
在創新農業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方面,應加快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競爭適度、風險可控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建議東豐縣政府部門加強與銀行、保險公司等機構合作,構建農業投融資新機制,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通過政府擔保、授信等方式推出“政銀保”、“政銀企”“創業貸”“產業貸”等融資產品,試點開展林權抵押、農房抵押、保單質押、倉單質押等信貸業務,為農業企業、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拓寬資金籌措渠道。
參考文獻
[1]胡善清,高樂華.山東省農業現代化進程定量評價研究[J].經濟研究,2010,09:21-25.
[2]趙輝.吉林省現代農業水平評價與生產效率研究[D].沈陽農業大學,2015.
[3]李練軍.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江西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比較研究——來自江西省11個地級市的數據[J].特區經濟,(2):75-76.
[4]林正雨,李曉,何鵬.四川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4,1:15-19.
[5]辛嶺,蔣和平,劉學瑜.中國縣域農業現代化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20):87-94.
[6]辛嶺,王濟民.我國縣域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基于全國1980個縣的實證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4,35(6):673-678.
[7]林麗梅,鄭逸芳,許佳賢等.基于熵值法的福建縣域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J].科技和產業,2013,13(10):40-45.
[8]姜翠紅,李紅,李民.北京市大興區都市型現代農業進程評價及對策建議[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23):16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