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凸顯,明天誰來種地?當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和資源硬約束的“地板”日益趨緊,誰能種好地?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副校長劉天金表示,在當前農業形勢下,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
誰能成為新型職業農民?
吸引“新農”,提升“老農”,打造高素質農業生產隊伍
戴著黑框眼鏡,一身入時裝扮,來自安徽省銅陵市的錢昕是一名新型職業農民。大學畢業后,他選擇返鄉創業,建立了向日葵生態農業公司。雖是務農新手,但談起自家農場時頭頭是道:“我流轉了1000多畝地,主要種水稻,最近價格穩定,效益不錯。而且當地給予大力支持,水電路基礎設施配備齊全,實現了旱澇保收。”
農場規模不斷壯大,錢昕有了新想法。“城里人對健康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旺盛,我從山東壽光請來專家,種植無公害果蔬,還發展休閑農業,吸引更多人來農場采摘、游玩。”
“認定為新型職業農民的過程很簡單。”他說,經過遴選、考核和回訪,合格后就能領證。有了新身份,參加了不少培訓,不僅得到悉心指導,還能開闊眼界,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批“戴眼鏡”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正在涌現。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成為“新農”。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介紹,據對2015年申報的1.3萬名青年農場主統計,大專以上學歷超過三成,整體素質高。年輕人把新技術、新理念帶到農村,為現代農業注入新鮮血液,他們是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驗豐富的“老農”也是新型職業農民的主要吸納對象。宋孝印來自山東菏澤曹縣,是一位種地老把式。今年以來,玉米行情低迷,當地的農民受損不少。他和山東農科院合作實驗“4+3”種植,即4壟花生加3壟玉米
“經過測產驗收,每畝玉米產量1000斤,花生300斤。玉米每斤7毛錢左右,花生每斤能達到2.7元,算下來每畝能夠增收500元以上。這讓我意識到種好地還得靠科技。”在宋孝印的帶領下,這種模式在當地得到推廣。
2013年,經過當地農業部門的推薦,宋孝印成為新型職業農民,“俺種地在行,符合‘職業’標準。要成為‘新型’,還得多多參加培訓,了解農業新形勢,接受新理念,不斷提升自己,更好地發揮帶頭人作用。”
根據農業部要求,新型職業農民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人為培育對象,分地區、分產業、分類型遴選,并建立個人檔案。張桃林介紹,“十三五”期間,一方面實施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利用5年時間輪訓一遍,每年培訓100萬人。另一方面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年齡在18—45周歲之間,每年培養1萬名青年,形成一支創業能力強、技能水平高、帶動作用大的青年農場主隊伍。
新型職業農民有哪些需求?
瞄準技術指導和市場服務,加快構建支持體系
作為探索現代農業的先行軍,新型職業農民有不少煩惱。
來自四川巴中平昌縣的李敏是福盛種植合作社負責人,種植了1000多畝的玉米。最近,李敏在謀劃轉型,“單單種植玉米的效益并不高,當地山多,地塊破碎,難以實現機械化,人工成本高。”
李敏發現,當地超市賣的黑豆多是外地產的,他決定種植黑豆。此外,李敏還準備成立釀酒廠,發展紅高粱深加工。
種植新品種,難題不少。“選種是大問題,當地種子品質不太好,也不敢隨便在市場購買,害怕不符合水土。農業部門提供了優質種子,希望以后能多提供技術指導。”
“90后”許世英是湖北黃岡一家蔬菜大棚的總經理。創業初期,他每天為資金發愁,聽別人說返鄉創業有補貼,趕緊去打聽,跑了好幾趟,一無所獲。
許世英參加了當地的青年農場主培訓項目,“蔬菜設施農業的補貼條件要求規模達50畝以上,而且政策側重補貼糧食生產。學習時間不長,通過老師詳細講解,我找到了補貼政策和產業發展的結合點。如果培訓班能發揮農民和政府的橋梁作用,多反映我們的困難,制定更能反映農民需求的政策就更好了。”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院長余亮彬深有感觸:“學員們普遍遇到投資遲遲不見效益的問題,不少人開始打退堂鼓,我們及時提供了產業形勢的課程,幫他們提振信心。”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讓農民告別傳統的“身份”稱謂,從事體面、令人羨慕的職業。但他們的產業規模大,承擔的自然和市場風險也大,對技術指導、政策扶持和市場服務的需求強烈。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說,各地可出臺針對性強的幫扶措施,把他們扶上馬,再送一程。“再過10至20年,新型職業農民將是現代農業主要依靠的力量,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的政府支持體系,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為農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
如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加強農廣校建設,完善遴選、培訓、追蹤服務等環節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健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體系,定向培養新型職業農民。2012年農業部選擇100個農業縣開展試點,到2015年已擴大到487個縣,形成了以農廣校為主體、多方參與的“一主多元”教育培訓體系。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是一項系統性事業,包括申報遴選、教育培訓和追蹤管理等。各地農廣校都在不斷探索,也面臨亟待解決的一些新課題。”劉天金說。
有的地方存在農民報到率不高、參加培訓積極性不足的問題。黃岡職業技術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學院承擔了一項青年農民培訓,開班后報到率不高。一方面,部分青年農民的技術比較成熟,文化水平較高,參加培訓的需求不強。另一方面,創業培訓分為理論和實踐環節,周期長,有的還要到外地,學員無暇顧及。
劉天金認為,提升培訓項目的含金量,才能增強對學員的吸引力。首先要以農民需求為核心,鼓勵學員自主申報,避免行政指派。其次,將培訓與解決問題相結合,對接相關職能部門,提升培訓的實用性。黃岡市農業廣播學校探索與各行業部門、科研機構對接,聯合培養,提升培訓的質量和效果。
在教育培訓上,存在教學內容簡單重復、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劉天金說,農廣校承擔全國一半以上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但有些地區的農廣校在機構職能、教學條件、師資隊伍等方面還較為薄弱。
劉天金說,未來要加強農廣校的隊伍建設,建立素質較高的教師隊伍,選擇科研院校、大型企業的專家合作,創新培育方式,改進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聚合多方資源,鼓勵高校、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多方力量參與到培育工作中。
黃岡市農廣校校長陳中建認為,接受培訓只是起點,在創業中會遇到層出不窮的新問題,這需要與農廣校等機構建立起長期聯系機制,及時獲取技術、市場和政策等信息。
“后期跟蹤能力不足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學員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二是各部門之間的協調聯動機制欠缺。靠培訓機構單打獨斗,常常有心無力。”陳中建說。
張桃林說,2012年至2016年,連續5個中央一號文件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做出了部署,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期待各地農業部門繼續支持農廣校各項工作,使農廣校成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專門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