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相網+”勢不可擋地滲透影響我們的生活,以及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快速演進,老年消費市場需求正呈現水漲船高的發展態勢,對相關機構和商家而言,開發銀發市場既功德無量又“錢”途無量。然而,當下不少地方的市場氣象卻是,一方面,銀發市場潛在需求有求無應,致使老年消費面臨“有錢沒人賺”的“銀發尷尬”;另一方面,對銀發市場潛在商機疏于捕捉開發不力,機構和商家面臨“有錢不會賺”的“銀子尷尬”。
僅拿網絡消費說事,互聯網時代,網絡支付、掃碼優惠、滴滴打車、互聯網取票等等,對年輕人而言,一部智能手機或一臺電腦便能瞬間輕易搞定。然而,面對這些時尚操作,時下不少老年人卻只能望機興嘆,遭遇著吃時尚消費閉門羹的“銀發尷尬”:他們既面臨想用而不會用的窘迫,又不甘做被智能消費便利快捷擋在門外的“冤大頭”。
“銀發尷尬”折射的,骨子里是“銀子尷尬”。老年市場雖然不算“處女地”,但上述潛在市場饑腸轆轆,需求有求無應,卻起碼說明,市場無人開發,有錢沒人賺。老年人“觸網難”成因于操作復雜和信息安全。換言之,給老人來場“及時雨”,舉辦智能手機和電腦操作培訓,開發針對老人的專門軟件等舉措,讓老人有求必應,助推他們盡快融入“互聯網+”,便是抓住了能掘到“銀子”的銀發商機。自然,消弭的不僅是“銀發尷尬”,更是“銀子尷尬”。
有人說,市場競爭過去是“大魚吃小魚”,如今是“快魚吃慢魚”。市場的“第一桶金”,永遠屬于那些搶識先機的“千里眼”和搶抓機遇的“快槍手”。事實亦然。目下,國內一些城市老年大學開設的智能手機、電腦操作等課程,正成為老年人熱捧追崇課程。近日,有銀行推出專為老年客戶量身定制的“美好生活版”手機銀行;有網絡科技公司瞄準“銀發消費”,推出專為老人設計的電視機頂盒智能產品,在市場掀起銷售熱浪……這些“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快魚”們,終于掘到了市場的“第一桶金”。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一句傳世名言:“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活用大師語,我們是不是可以如是附會:“銀子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銀子,而是缺少發現。”消弭“銀發尷尬”如是,消弭一切“銀子尷尬”也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