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榮垣是地道的小欖人,今年29歲的他,似乎天生就是制作小欖魚球的料。進入這行才四五個年頭,就打得一手好魚球:街坊贊賞,爭相購買,父親安心,全面放手。袁榮垣憧憬著小欖的鯪魚球能夠越做越大,走出廣東,在外省建立連鎖,打造成為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8月1日《中山日報》)
小欖炸魚球是小欖菊花展中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名菜,相傳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巧婦也難把胡蘿卜做出肉味道。對于食物來說,食材是非常重要的。袁榮垣之所以魚球做得好,首先在于對食材的嚴格挑選。袁榮垣要求,鯪魚必須是鮮活宰殺的。不僅是鮮活宰殺,由于水質或喂食的飼料等原因,鯪魚肉沒有那么鮮美,或者膠原質少的,他一概不要,因為這會影響小欖魚球的整體品質。對食材的苛刻要求,對進貨的嚴格監管,這就從源頭上為袁榮垣的炸魚球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好底子。
對工匠精神的堅守,是袁榮垣的另一成功秘訣。工匠精神是什么?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把事物做到極致的信念。工匠精神需要時間的淬火,但時間并不會自然成就工匠精神。這一點在袁榮垣表現特別明顯。雖然做魚球僅僅五年,但憑著對魚球制作的執著和熱愛,袁榮垣就掌握了其精髓,其制作的魚球,讓許多人不相信他從事這一行才五年時間。袁榮垣的工匠精神,還表現在對傳統工藝的尊重和堅守上。他謹遵父親的要求,在炸的程序和火候的把控上,嚴格按照傳統進行,讓小欖炸魚球色澤金黃,每一口都彈牙且鮮美。食物是有感情的,美食家能夠從食物中品出制作者的心理。傳統工藝中的許多方法,是上百年經驗的總結和歸納,汲取其中的精華,對于保證食品的原汁原味,是很有必要的。
堅守不是一成不變,堅守是要守住精華,堅守也不排除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尤其是陳舊的工藝。學機械的袁榮垣,尊重傳統工藝,但他同樣不拒絕機械化。在制作鯪魚球的工序中,有一道是用腳踩鯪魚肉。很顯然,這樣的制作方法,不僅效率低下,也不符合現代人的衛生要求,更容易成為品牌商標注冊和批量生產的絆腳石。袁榮垣在傳統的基礎上,改成了機械攪和,一舉多得。這樣的創新,還有許多,比如在在保持原有風味的基礎上,袁榮垣增加了麻辣鯪魚球、芥辣鯪魚球、咖喱鯪魚球等不同口味的鯪魚球,滿足不同食客的需求和食客不同的需求。
做大做強還在于現代經營理念。兩個魚球加起來才一兩重,但袁榮垣的魚球,一天就可銷售一噸多,這得益于其現代經營理念。他把父親創辦的“飯斗小欖鯪魚球”改名為“斗記小欖鯪魚球”,這就為商標申請掃清了障礙;他有精品意識,制作的魚球雖然比周邊攤檔的每斤價格要高出一元,但仍然深受市場歡迎;他更有產業意識,不小富即安,而是立志做出一個大產業,通過不斷地創新,擴大生產,把父親的糊口行當孵化成事業大帆。
一個小魚球里,可以看出的,是許多大精神。有了這些精神,更多的地方特色小吃,都可以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