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稱擁堵減少8% 市民感覺效果有限
被網友戲稱為“最嚴治堵新政”的北京治堵方案,與之前“不限制擁有,但引導合理使用”的思路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強調采取“建、管、限”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思路。
梳理北京治堵新政推行百日的功效,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劉小明通報的數據為,擁堵減少了8%。北京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從整體交通運行情況來看,目前交通擁堵狀況有所改善,交通擁堵指數在下降,車輛運行速度在提高。
盡管官方對治堵措施進行了肯定。但部分市民也提出,并未切身感受到擁堵緩解。開車上下班的馮小姐表示,并沒有感受到堵車狀況有明顯緩解,仍然是“早上堵在京廣橋,下班塞在雙井橋”;每天出行都是地鐵換公交的陳小姐也稱,從家到地鐵站的這段路在早晚高峰時常常塞車。
由此可見,對于機動車保有量500多萬輛、高峰時段多數交通干道交通流量遠超負荷的北京而言,8%的擁堵效果,無異于杯水車薪。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鄭實說,今年北京小客車增量控制在24萬輛,只是2010年汽車銷量的三成,但年增24萬輛的速度其實并不算低。一般來說,當汽車增速低于道路建設發展的時候,“治堵”成效才會明顯。
據悉,4月10日左右,北京計劃向社會公布五環內自實施治堵政策以來的效果。
北京停車費4月1日起調整:價格杠桿緩解擁堵能否奏效?
按照北京治堵新政的預期步驟,4月1日起,北京調整非居住區白天的停車收費標準:一類地區為三環路(含)以內區域及中央商務區(CBD)、燕莎地區、中關村西區、翠微商業區等4個重點區域;二類地區為五環路(含)以內除一類地區以外的其他區域;三類地區為五環路以外區域。總之,離市中心越近,收費越貴。
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教授史其信認為,相比行政性強制措施,價格杠桿目前是最適合北京的做法。高額停車費和車輛購置稅,擁堵費,多項價格杠桿多策并舉,能達到更好的疏堵效果。
但著名汽車分析師賈新光就持相反意見。他表示這一措施對緩解擁堵貢獻不大,去年停車費漲價的13類重點地區,在這一年來始終是市區主要堵點,堵情沒有緩解。用公共交通代替自駕車,賈新光認為,最起碼一兩年之內,北京公共交通難以具有這樣的魅力。由于先天設計不足、評估不到位等原因,一系列困擾北京多年的公共交通難題難以解決,例如地面公交運行時間沒譜;地鐵零換乘幾乎為零;出了地鐵站,經常找不到公交站臺等。
與政府的投入相比,公共交通一直沒有起到“分流”有車族的預期效果。交通部科學研究院城市可持續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江玉林說,如果以出發地至目的地“門到門”的距離計算,北京即便擁堵至此,開車仍比公交平均省時三分之一。
搖號購車難解根本:引出新問題
號稱“史上最嚴限購令”的北京搖號購車政策已實施了3個多月,到目前為止,已完成了3次個人搖號和1次企業搖號。搖號購車不僅是治堵措施中最與市民息息相關的內容,也是爭議最大的一項內容。
隨著個人申請數量的不斷增加,搖號購車中簽率也在不斷降低。同時,搖號購車政策所起的負面效應也在逐步凸顯:一邊是想買車但搖不中號,一邊是搖中了號則不買車。
據汽車行業的公開數據顯示,在1月26日首批搖號的17600個個人購車指標被確定后,1月30日至2月10日間,中簽者中僅有約3400人購車。經過三輪搖號,已有5萬余人中簽,卻只有20%的人買新車。
搖不上號的人表示不滿:“打醬油的人”太多了,全民搖號增加中簽難度;那些搖中號又不買車的人也有苦衷:本來不打算這么早買車,因為中簽率太低不得不加入搖號行列。對此,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劉小明表示,從7月份開始,所有到6個月有效期限而沒有使用的小客車購車指標,將視為作廢,并自動轉為下個月的搖號指標。
此外,搖號中簽比例較低也讓部分著急買車的市民心急如焚,很多人選擇到涿州、廊坊等周邊縣市辦理河北牌照,以解決上牌難的問題。據廊坊市車購稅辦稅服務大廳綜合科科長孫金國介紹,由于手續較為簡單,占用時間較少,近期來廊坊辦理牌照的北京人越來越多。
治堵專家:措施未用盡 效果需持續關注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發改委主任張工在兩會上接受采訪時稱,“治堵”剛出臺不久,實際的效果究竟如何,“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用實踐來檢驗。”
北京市治堵方案核心專家、柏誠公司城市與交通規劃部總監王江燕也表示,治堵方案分為建、管、限三大方面,目前“28條”措施才剛剛開始實行,尚未全部用盡,因此要持續關注政策效果。
北京市治堵方案核心專家、市政協委員、市工商聯副主席李少華則說,根據已實行的治堵措施,再加上4月1日開始實施的停車費調價新規,預計半年內本市擁堵狀況將有大幅度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