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2014年12月31日,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海綿城市建設”的講話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要求,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決定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部署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意見》明確表示,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鳥瞰青島老城區
2015年4月,遷安、白城、鎮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濟南、鶴壁、武漢、常德、南寧、重慶、遂寧、貴安新區和西咸新區等16個城市獲得第一批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資格。2016年4月,福州、珠海、寧波、玉溪、大連、深圳、上海、慶陽、西寧、三亞、青島、固原、天津、北京、盤錦、呼和浩特、運城等14個城市最終入選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此外,各地也先后開展了省內海綿城市試點。杭州市、廈門市、萍鄉市等多個城市成立了海綿辦公室。
《城市化》雜志在對上述30家試點城市近五年來內澇調查后發現,試點海綿城市治理內澇任務十分嚴峻。2016年夏季汛期,上述30家試點城市有12家出現城市內澇,其中如武漢、重慶、珠海、深圳夏季汛期接連幾年內連續出現內澇,情況棘手。內澇情況嚴重的城市經過申請輪輪淘汰被選入海綿城市試點城市也說明了這些城市決心擺脫內澇的渴望。
在上述試點城市中,貴陽市貴安新區、西安市西咸新區、甘肅省慶陽市、青海省西寧市、寧夏固原市、呼和浩特市、山西運城市均是中西北缺雨干旱地區,歷史上屬于缺水少水城市,但近些年來,每年汛期,上述城市又成為內澇城市,比如西寧市、呼和浩特市近幾年來均出現城市內澇問題。如何解決這一既缺水又內澇的矛盾,必須要靠上述城市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發揮自己的能動性,使得城市功能更海綿、更智慧。
作為我國城市發展理念和建設方式轉型的重要標志,我國海綿城市建設“時間表”已經明確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全國已有130多個城市制定了海綿城市建設方案。
城市化委員會榮譽顧問、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在解讀海綿城市建設時認為,當前我國的海綿城市建設存在著七個方面的關鍵性問題,包括城市海綿體規劃技術;“滲、滯、蓄、凈、用、排”措施的布局及調度運用技術;城市排水系統規劃技術;城市排水規劃標準完善;設計方法改進;城市洪澇預警調度系統;海綿城市建設目標的可達性分析等。
王浩在調研廈門市建設海綿城市情況時表示,廈門在整個市域做頂層設計,并且把城市的總規、控規緊密地和水質的各項要求結合起來,這就相當于是國際上比較領先的水敏感型城市設計。
同樣作為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浙江省嘉興市根據本市情況編制了《嘉興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示范區建設規劃》,涉及住宅小區、市政道路、公共建筑、公園綠地、排水管網等實施海綿城市改造和修復,各項工作已全面啟動。
據了解,嘉興市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有三個特色:一是“灰、綠”結合,以“綠”為主。利用嘉興綠地率高、水域面積占比大的特點,大力建設水陸緩沖帶,提高防洪大海綿、排澇中海綿的調蓄空間。同時利用綠地空間,通過人工適當土壤改良,發揮綠地對面源污染的削減作用,達到自然積存、自然凈化的目標;二是以水質改善為主、兼顧生態修復。根據嘉興土壤滲透性差但水環境提升要求較高的特點,提出海綿城市中不外排和處理外排兩個年降雨總量控制率,并分解到控制單元;三是做好“滲、滯、蓄、凈、用、排”,重點解決“凈”的問題。結合排水許可的管理,提出不同用地性質的雨水外排的水質,有利于從源頭解決面源污染問題,恢復嘉興的水生態、水環境。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與工程院副院長謝映霞認為,建設海綿城市需要各地實施因地制宜,不能盲目模仿。比如在國內推廣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導則里,提出了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的概念,它確實推動了海綿城市的發展。但是實際做規劃時,相當多的城市達不到80%的控制率。所以怎么通過年徑流總量更合理地作為理論依據來支持設計就必須因地制宜,實事求是。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教授俞孔堅認為,海綿城市首先是一種理念,它是在不同尺度上綜合解決中國城市中突出的水問題及相關環境問題,包括雨洪管理、生態防洪、水質凈化、地下水補給、棕地修復、生物棲息地的營造、公園綠地營造及城市微氣候調節等。
他同時警示,如果對這一理念沒有深刻的理解,海綿城市建設將可能淪為職能部門權力尋租機會、地方政府新的GDP增長點、各類工程公司牟取暴利的借口,甚或將會開啟新一輪諸如河道整治、挖湖堆山之類的破壞性建設。
在自然規律與科學面前,唯有因地制宜、未雨綢繆,方能破解城市內澇。調查發現,揚州市是近幾年少有內澇的城市。據了解,這一改觀得益于揚州市六年前提出的治城先治水的理念和“打造不淹不澇城市”。
2011年7月雨季,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暴雨,讓古城揚州變身“水城”,交通陷入“癱瘓”狀態。城市排水系統設計標準太低成為廣大市民指責的一大焦點,戲言到揚州感悟“東方威尼斯”。
經過專家分析,得出揚州市城區部分地段屢屢被淹的主要原因:城市地理位置、水系被破壞和排澇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其中,由于近現代城市建設的擴張式發展,使古城水系逐漸破壞,給城市排水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開發建設中與水爭地,水系被填埋,這不僅導致了水面減少,滯蓄能力降低,而且遇強降雨時無排水出路,導致大面積受淹。
2011年,揚州市《建設“不淹不澇”城市行動方案》開始實施,并將“不淹不澇”城市建設任務列入揚州市委市政府民生“一號文件”的重要內容之一,由市區兩級建設部門根據職責分工優先加以實施。
據了解,在揚州,城建項目凡是涉及到水系的,必須先做水系保護規劃,報水利部門審批,涉及到減少水系面積的,必須等效補償。
?。ǚ浅8兄x城市化委員會秘書處劉芳同志幫助搜集相關文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