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開幕。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糧集團總工程師岳國君認為,由于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監管越來越嚴,當前已是歷史上中國食品最安全的階段,但是,隨著社會發展,民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期待也在不斷上升,國家食品安全標準也在不斷嚴格,所以,食品安全永遠“在路上”。(7月10日《中國新聞網 》)
食品安全問題一直困擾著民眾,民眾也期待著擁有“食品最安全階段”,但事實上,“食品最安全階段”并沒有來到我們身邊,每天,我們都在困擾吃什么才是最安全的。誠然,從歷史的縱向比較來看,現在的食品安全相比于以前,安全多了,但這種縱向比較的食品安全并沒有多少實質性意義。拿現在的食品安全與幾十年前的食品安全比,有意思嗎?豈非笑掉大牙。不過,我倒是認同食品安全永遠“在路上”這句話,食品安全沒有“最安全”,只有“更安全”。
食品是否安全?專家說了不算,要由消費者說了才算。可現在隨便問一個消費者,對于現在的食品安全放心嗎?恐怕人家會立馬罵你。什么樣的食品環境才是“安全”的,我不是專家,但至少能夠說上兩條:其一,放心購買食品。去店里購買食品,不會想到安全問題,這才是對食品安全到了一定程度才會有的境界;其二,不擔心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現在有多少人是不會擔心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就憑這兩條,不用搞什么調查,我們就清楚,現在的食品還沒有到了“最安全”的地步。
應該說,食品安全與以前相比,有進步。修訂后的《食品安全法》于2015年10月1日正式實施,被稱為“史上最嚴”。新的《食品安全法》貫徹了中央的四個“最嚴”的要求,按照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加大了對各類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但從執法效果來看,有些地方是沒有完全落實到位的,而最重要的是監管部門并沒有升級到“最嚴”,這使得“史上最嚴”大打折扣。
應該說,現在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不難理解。但表現在食品安全問題上,卻不僅有諸多的舊問題,比如標準問題,而且還有新的問題不斷出現。對于食品安全問題,不僅需要法律最嚴,也需要執法最嚴,同時,更需要監管最嚴。
的確,食品安全永遠“在路上”,對于“食品最安全階段”還是慎言,什么時候等到消費者說,食品安全了,那時候才是真正的“食品安全階段”到了。現在說“食品最安全階段”,未免有自吹自擂之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