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近日,由中科院地理所專家為主的研究團隊(以下簡稱“團隊”)發布了一個關于中國宜居城市排行的報告,引起廣泛注意。鑒于中國還處城市化進程的中段,類似這種城市排序報告對今后的城市化可能產生影響,城市化委員會鄉村建設專委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表示不同觀點。
關鍵指標缺失
黨國英說,“因媒體未披露該團隊所用的詳盡評價指標及統計方法,通過查詢這個團隊的核心專家張文忠先生的相關論文,便知道他們采用的指標以及指標構成似有明顯缺陷。”
黨國英認為,有兩個指標很重要,但其團隊似乎沒有采用。一是一個城市的居民住宅區面積占城市建成區面積的比重;二是居民住宅區中獨棟房屋區占全部住宅區的比重。他認為該團隊的指標體系里有一個指標涉及人口密度,但它這個指標很可能與筆者提出的這兩個指標關聯不大。實際上,中國城市建成區的平均人口密度都不算高,東部還要比西部低點,與歐洲國家差別也不大。所以,這個人口密度指標沒有什么意義,不能區別出城市宜居程度。
黨國英強調,前面說的兩個指標的重要性,事出有因。按我們國家的城市規劃標準,居民住宅區占城市建成區的比重是25—40%,但實踐中鮮有超過的26%的。結果不難想象。在我們的城市,特別在城市的新城區,居民住宅區被擠壓在一個角落,建成區的大部分面積是公共部門用地及各類所謂“法人”占地。于是,城市就必須大規模建高層住宅樓。這個景觀剛好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城市景觀相反。在他們那里,市民的住宅區是低層房屋,且多是獨棟房屋,而各公共部門及商界“法人”則往往在摩天大樓里,連東京、芝加哥、舊金山和巴黎這樣的大型城市也是如此。
高密度居住弊端大
黨國英表示,讓城市居民擠高樓有很多壞處。
一是高層樓房容易使居民受到心理傷害,降低人與人之間親和力作用。這個已經被環境心理學所證實。
二是高層樓房的財富增值與傳承效應弱,不利于強化居民的富足感。居民很難通過自主行為對樓房本身做后續的結構與質量的提升。居民推開家門,就進入經濟學所認定的相當擁擠的公共領域,而樓房所依憑的土地本身就是一種公共品,由私人財產本來應有的獨立感、安全感大打折扣。
三是高層樓房的擁擠效應堵塞了城市型熟人社會的一個可能性,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城市型熟人社會本來比傳統鄉村熟人社會擁有更多的現代元素,更容易為道德調節作用開辟穩定空間。而經驗觀察強有力地證明,擁擠樓房里的居民彼此之間極少來往,可謂“門軸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相反,在獨棟房屋居住區,居民間更容易建立親近關系,并形成熟人社會。
由于這幾方面的原因,中國目前的主導性的城市居住形態,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中科院團隊制定的宜居城市評價指標也可以做一些更全面化的調整。
中國凡是收入高的城市房價高昂,且住房買到手以后很難再引起住房消費(買房算投資),更不容易引起旁側關聯性消費。經濟成長的規律之一是住房出行支出的占比越來越高,而中國人的住房出行平均支出的占比大約是美國的二分之一,重要原因是中國人居住形態還不太合理。
不要誤解“緊湊型城市”
黨國英認為,該團隊在制定宜居城市評價指標時參考了美國學者對舊金山居民的一項調查。美國人很喜歡舊金山這座城市,但舊金山居民的回答很可能無法反映形成宜居城市最關鍵的要素。道理很簡單,舊金山居民一般不會面臨類似中國人要住高層塔樓這樣的選擇,他們也不會面對一個居民住宅區占城市建成區25%以下的城市。這種關于一個城市功能結構的大尺度問題,居民不會有直接感受,而需要專家自己在研究時能夠抽絲剝繭,發現真問題。
對于城市宜居與否這個問題,黨國英表示,雖然老百姓對城市大尺度上的功能結構不容易表達明確的看法,但在較長的時間里,他們最終會用腳投票,來表達他們的意愿。英國倫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建設了不少所謂社會住宅,就是一座座呆板、沉悶、體量較大的多層樓房,但是有問題了!這些區域成了倫敦社會沖突的多發地!因為這種環境里是要慢慢積累悶氣、戾氣,莫名其妙地不能自控,在職場上惹麻煩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他變富裕的概率會很大么?所以,時間長了,不想把自己整壞的人就慢慢離開了這種社區,用自己的腳投票——走人!
允許老百姓住得更好
黨國英強調,如果認為中國國情不允許中國城市的居民區占地多一些、獨棟房屋占地多一些,是個誤區。中國3%土地面積進一步規劃利用,未來會使中國的每一個大小居民點變得宜居。中國很多城市周邊有淺山區,是不適合農業耕作的土地,植被維護的成本也比較高,如果有合理約束,允許適當建設住宅,可謂有百利而無一害。
黨國英表示,中科院團隊的那些宜居城市指標,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與任何國民都有關聯,例如空氣質量;還有一類與部分國民有關,例如住房的寬敞及小環境的質量。前一類指標出了問題,改起來相對容易,因為決策者會有切身體會;后一類改起來的不大容易,決策者可能沒有感同身受。至于說到國民居住形態與社會和諧穩定大局的關系,更有可能不被當做需要急迫需要面對的問題。希望專家選用指標的時候更全面一些,這有利于解決中國城鄉建設的深層次難題,提出重大改革舉措,最終實現城鄉建設政策的調整,讓中國城鄉真正變得更宜居、更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