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就業得調整城市化進程
文/劉濱
閱讀提示:我國正面臨著空前的就業壓力:龐大的農民工失業群體,即將走出校門的數百萬高校畢業生與常態化的新增城鄉就業人員一道組成了三路就業大軍,這一系列現實問題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產業結構調整與富余勞動力的社會化分工。
通過觀點的碰撞,我們也許可以對未來思考更多,以減輕全社會的決策成本。帶著這樣的想法,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勞動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德文。
解決就業 得調整城市化進程
華商晨報:您為何堅持認為降低全社會最低工資標準起不到促進就業的作用?
王德文:最低工資標準其實是在劃分就業人群的梯度,假設我們把全社會的最低工資標準下調100元,就等于說在現有全社會崗位數不變的情況下,又新增了一批滿足這個工資梯度標準內的人群,這等于反相增加了就業人群范圍,進一步增加就業壓力;同樣的道理,如果現在下調了,等經濟形勢和就業形勢好轉的時候再上調標準的話,等于又把這部分人群排除在了這個梯度之外,這樣會陷入一個無法跳出的怪圈,對決策的科學性和持續性會有負面影響。
華商晨報:就您看來,現在就業難的癥結在哪里,又該怎么解開這個結?
王德文:這一次受到就業問題困擾的主要是農民工。農民工對于崗位的需求有著很強的流動性,但就業的區域又和城鎮職工差不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這種需求的流動性與就業地區的集中性是導致目前農民工就業難的根本原因,崗位數量與經濟環境是客觀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
破解這個結,就得改變我們現在城市化進程的思路,其實城市化進程不等于大城市的城市化,一些市鎮更應該加快城市化進程,因為這些地區的生活成本、經營成本相對低廉,更適合農民工群體的就業和生活。[來源:華商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