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6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系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建筑師
中國建筑學會資深會員
曾參加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設計卷)建筑設計資料集(1/2集),以及一些重大工程的工作
城市建設要考慮過去現在未來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新舊城市的面貌正在發生不斷的變化。在這一過程中,規劃師及建筑師責任重大。莊念生表示,不可否認,建筑師在設計建筑造型和建筑風格上對城市形象的塑造具有很重要作用,但據此就認為設計師僅僅只是城市美容師、人類生活的化妝師,就有失偏頗了。建筑師更重要的職能是對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作為整體來考慮,把方便城市人群的民生和城市活動放在第一位,妥帖地安排好每一建筑物的內外功能和使之達到堅固、美觀、經濟、高效(包括節能)及合用的目的。
每一位建筑師,應該牢記“責任”二字,因為設計作品對城市對居民對未來太重要了。莊念生坦言,要做到很好確實有一定難度,因為我們城市建設發展太快,一個項目從立項到建成,往往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而能給予設計的周期就更短了。加之歷史形成的眾多原因,從而影響建筑精品的產出,能稱得上優秀百年建筑的為數確實不多。
面對當前城市雨后春筍般的建設熱潮,莊念生滿是憂慮地說道:“城市建設搞大躍進、搞攀比、搞追風、搞華而不實,只會造成最大浪費、不切實際和遺憾百年,也容易形成千城一面而缺少個性特色,建設起來的城市也可能底蘊不足,常言道:‘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當代的城市建設情況較之古代復雜很多,更需要以長遠的目光、以人為本、理性的、有步驟的進行。”
說到羅馬城,大家知道,羅馬帝國時期,不僅國力強大,而且當時其建筑力學、建筑技術和建筑藝術已達到相當先進相當規范的程度。羅馬人比我們中國人更早地在建筑中使用了拱券等技術,對后來的歐洲建筑以致世界的影響都是極其深遠的。至今在過去羅馬帝國有影響的歐洲和中亞等地,還可以看到保存著相當數量的、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羅馬風格建筑遺跡。其壯觀和悠久不得不讓今人嘆為觀止。
莊念生表示,在歐洲,有很多中小城鎮之所以至今還如此美麗饒有風味,且體現出不同的歷史滄桑感,除了各具獨特的文化傳統、建筑風格、高超的建筑技巧(包括雕刻等)外,還與其在建筑中使用大量富於表現力的石材有很大關系。也就是說,影響城市面貌的因素很多,幾乎囊括從大規劃到每個細節的精到處理,只有精益求精,才能達到盡善盡美。
大家都來關心和保護文化遺產
目前,中國正處于一個經濟迅猛發展、現代化、城市化日新月異的時期,城市各類房屋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正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展開。“在城市文明的拓展過程中,中國城鄉極有歷史價值的文化遺址遺跡有的正在迅速消失,或大片拆除,或僅留已毫無意義的殘缺。這的確值得令人深思。”莊念生充滿憂慮的說道。
“其實,文化遺產資源是一個城市的最大資產之一,也是城市的文化靈魂,更是城市的記憶。城市由于有了珍貴的文化遺址遺跡或者歷史文化街區才顯出地域的厚重和內涵,這也是一個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標志。然而,有些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或重視不夠,致使許多有價值的街區、庭園、廟宇和建筑群未能很好保護,甚至有的還遭到毀滅性的破壞,這尤令人心疼!對于那些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遺址遺跡,我們不僅要保護,而且還要保護得很好”,莊念生直言。當然,由于戰爭、地震或某種人為暴力破壞了的大到整個城市、小到街道宅院,恢復性的重建,出于無奈,也不失為補救良策。但是,對于一邊拆需要保護的,同時一邊又粗制濫造建所謂假古董,是不可取的。
當下相當多的地方正在興起大建名人紀念館之風,莊年念生反問,這有必要嗎?在他看來,中國古往今來幾千年,過江名士多于鯽。怎樣做才是對他們最好的紀念?又該如何來提高他們的知名度?主要靠當代人辛勤努力,發揮智慧,讓民生均富安樂才是正道。“如英國首相丘吉爾、法國總統戴高樂,曾經不止一次挽救過處于萬分危難境地的名人,在他們國度內也無一紀念館可尋,這是何等高尚的境界啊?如地方真有百姓懷念的要人或要事,能利用他們的舊宅也許還可以。我希望有關部門應有相應立法,規定為紀念名人或大事而建紀念性建筑做出極嚴格的范?圍。”
改革開放催生我國建筑風格的劇變
近些年來,隨著全國各地建筑設計市場對外開放程度的增強,舉辦國際建筑設計競賽活動也日益頻繁,由外國建筑師設計的建筑也越來越多。迄今為止,曾經惹起一些爭議的方案,如:鳥巢、水立方、國家大劇院、CCTV新大樓,已經先后落成。莊念生表示:不應盲目反對外國建筑師的建筑設計,起碼他們都有很獨到的創意和高超的設計水平,如CCTV新大樓內部功能合理,外形具有震撼力。“鳥巢、水立方、國家大劇院的設計非常成功,建成以后已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就是明證。如果因為場址選擇不大合適,花費過多等因而引起議論的話,那應該是另外范籌的問題了。”莊念生如此說道。
在國內,關于建筑形象有句很盛行的話:既要現代的,又要民族的或地方特色的。莊念生表示,這句話不能當成教條,也不是什么建筑都得遵循。為什么這樣說呢?“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從共和政體建立到現在,建筑界乃至全社會可能一直都在討論和關心建筑的民族形式問題,究竟什么樣的建筑外形既是現代的,又是民族的,同時還能代表我們56個民族。客觀地講,直到現在除去個別紀念性展覽性或功能簡單的建筑以外,設計者也還沒有找到最合適的表現形式,也沒有做出最恰如其分的成果來,所以我現在懷疑這條路能否走通?同時,由于歷史在飛速逝去,科技在不斷創新,人們又有了新的審美情趣,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永遠讓人目不暇接。”
在莊念生看來,鳥巢、水立方、國家大劇院等這些走在時代前列的建筑既然能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那就有可能顯示了這些建筑設計的強勁生命力,也就有可能是設計中的一種方向或路徑。
莊念生強調:“‘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句話的界定含糊不清,民族是民族,世界是世界。中國著名旅法畫家趙無極大師曾講過這樣一句話,‘中國畫,只有融入到世界潮流中,才能為世界人民所理解’,中國的建筑恐怕也理應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