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農”遭拒是對城市化的誤區
文/葉建平
拿錢求著你當城里人,而不讓你落農村戶口,你是不是覺得很不可思議?
北京就有這事。北京順義區李橋鎮村民孫先生幾番來到鎮政府服務大廳,要求為孩子申報農業戶口,但鎮政府工作人員一再做他思想工作:只要孩子入了非農業戶口,鎮政府將獎勵1000元。雙方僵持不下,遂引來了記者們的好奇,也引來了專家們的質疑。
農民不愿當市民,自然是因為目前惠農政策多了,“市民”對已被“城市化”了的農民來說已沒有太大誘惑力。這從一個側面說明,近幾年我們在農村進行的改革還是比較成功的,農民覺得即便不當城里人,也可以衣食無憂。
但是,地方政府的做法就很值得商榷。據《新京報》記者了解,順義區對下面鄉鎮城市化人口的比例有考核要求,所以李橋鎮才會對個別“入農”現象如此“斤斤計較”。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地方政府在把握城市化進程的過程中,不甚了解城市化的真諦,手段和視角也過于機械和片面。
城市化是一項綜合性工程,它是農業勞動力進入工業、服務業的過程,是土地改變用途、城市資源集約化使用和農村資源規模化經營的過程,也是農民變成市民的過程。一句話概括,就是農民進城的過程。這種過程當然包括很多指標,比如城市人口的比例、基礎設施的完善、教育醫療條件的充足和農民融入城市的“無縫性”社會心理的形成等。如果農民僅僅是名稱上發生了變化,那是絕對不能叫城市化的,本身也沒有太大意義。地方政府追求城市化速度可以理解,但僅僅追求這種數據和形式,而且違背了農民的意愿,實在是本末倒置,也容易授人以柄。
正因為城市化是一項綜合性工程,所以,如同不能把農民簡單改一個名稱那樣,我們也不能簡單地把農民引向城市后就置之不理。目前的農民工現象,是我們城市化的一個誤區。有專家提出,我們在城市化的過程中,不但沒有消除城鄉二元體系,而且還增加了一元,出現了城市、農村和農民工三元體系。這是有一定道理的。農民工這一個特殊群體,是由戶籍、醫療、教育、社保和就業等方面的歧視性體制派生出來的。農民工雖然進入了城市,但并沒有真正融入市民階層。而且“農民工”的稱謂,從一開始就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他們既不是農民,也不是“工人”;離農村很遠,卻也沒有離城市很近。
有一種說法,城市擴大了,把農民吸納進來了,就是城市化了。這是不對的。像攤大餅似地把城市攤大,既粗放了城市資源的利用,也讓市民生活越來越不方便,更重要的,是很容易造成耕地的銳減,縮小了農村、農業和農民的發展空間。
讓農民進城,既要讓農民有市民的名分,也要讓農民有市民的實惠。所以,讓農民工市民化是眼下的當務之急。樊綱先生歷來推崇的“城中村”,就是讓農民工市民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城市化中繞不開的一種先期實踐和最起碼的制度保證。雖然難看,也難免“藏污納垢”,但很多國家的城市化都是這么走過來的,他們原有的許多城中村,現在也都成了非常珍貴的歷史遺跡和觀光場所。所以,我們只要規劃好了,并善于經營和管理,就能讓農民邁好進城的第一步。從宏觀上看,這也是緩解春運矛盾、縮小貧富差距和擴大內需的有效途徑。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