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鎮建設有望擴大內需
中國只有農村經濟得到充分發展,消費需求才能持續增長,才能真正扭轉內外失衡的局面。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將是我國擴大內需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一、 小城鎮建設的現實與長遠意義
近年來,雖然我國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積極進展,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如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擴大趨勢;城鄉公共服務水平不均衡,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農業基礎比較薄弱,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落后;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相關政策和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等。
2007年末全國共有建制鎮19249個,分布廣泛的鄉村中心,并正在發展成為以農業服務、商貿旅游、工礦開發等多種產業為依托的、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鎮。2007年全國城鎮人口達59379萬人,小城鎮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20%上升到45%以上,2007年全國建制鎮建成區面積2.8萬平方公里,人口密度5459人/平方公里,小城鎮聚集效應逐步顯現。在新農村建設、構建城鄉一體化格局以及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和諧穩定發展上,小城鎮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1、小城鎮建設會大大推動農村工業化的發展和農村社會的進步
小城鎮作為農村區域中心,具有很強的集聚擴散作用,能夠有效地促進農村自然經濟發展格局的瓦解,形成區域性經濟、人口和公共服務的中心。在一定范圍內將各種生產要素聚集起來,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農業的規模經營和農村現代化,推進第一產業向第二和第三產業、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小城鎮的發展有利于推動鄉鎮企業集約化經營,形成規模效益,營造良好的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加速縣域經濟的發展與工業化進程,帶動新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
2、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
現代生產力的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城鎮化轉移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然選擇。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農民工就業面臨更大的困難。小城鎮可以成為吸收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加農村就業機會、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載體。相對于大城市而言,小城鎮與農村具有較密切的空間聯系,就業成本和定居成本比較低,在吸納農村人口轉移的過程中,一方面,直接吸納農民轉換身份,從事二、三產業生產,使人口以及經濟活動由農村向城鎮集聚,成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蓄水池”和“轉化器”;另一方面,伴隨著小城鎮基礎設施、住宅、環保等建設,投資需求也會隨之增長,有一部分轉化為農民工資報酬性收入,直接增加農民的勞務收入。
3、促使新農村建設各項政策落到實處
為加快新農村建設,中央不但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和相關規劃,而且加大了資金投入力度。由于農村居住分散,市場空間有限,中央投資建設的許多設施往往處于閑置狀態或利用率很低,使得農村投資的效益低下,社會資金也缺乏跟進的積極性。發展小城鎮的政策,可以將黨中央有關新農村建設的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文化下鄉等政策落實到實處,有利于投資項目形成規模效應。
4、有利于形成以房地產為代表的農村消費新熱潮
從目前我國農民的消費情況看,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費已經不成問題,汽車、旅游等享受型消費還遠沒有列入議事日程。目前農村住房消費存在著兩方面的制約:一方面,由于現在農村年輕人大多具有外出打工經歷,向往城市生活,不再愿意回到分散在田野之中的村組去居??;另一方面農民受傳統思想影響,往往又故土難離。做大做強鄉鎮,把城市做到農民家門口,必能吸引大量的農民進鎮。
從江西農村情況看,目前鄉鎮城鎮商品住房銷售價約600元/平方米,而縣城住房銷售價為1800元/平方米,農民購買同面積住房,鄉鎮比縣城可節省三分之二的成本,一百平方米的住房只要6萬元左右,借助于銀行消費信貸,絕大多數農民不需要政府補貼,都能夠承擔得起。而只要住房價格控制在農民能夠承受范圍之內,農民的住房消費意愿將得以極大的釋放,農村住房消費必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農村家裝、家電消費必然隨之興起。
5、有利于土地資源優化,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必要條件
目前我國的鄉鎮多位于丘陵地區,村莊多位于可耕地。近年來農村空心村、空殼村越來越多,許多可耕地隨之荒蕪。隨著村組的撤并以及農民向鄉鎮的集中,農村人口居住密度迅速加大,農村土地流轉速度將隨之加快。耕地也將向耕種能手和企業集中,為實施機械化耕作、規模養殖等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
6、可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福利
裁撤部分偏僻、零散、人口稀少的村委會和村民小組,鼓勵村民向鄉鎮集中,將新農村建設的重心放到鄉鎮,集中財力物力將鄉鎮做大做強,既可以提高農村公共設施的效率,又能夠又快又好地改善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近年來農民進城已經成為潮流,縣城公共設施壓力極大,最突出的矛盾就是教育和衛生設施嚴重不足,縣城中小學成班率逐年升高,多的每個班有90多個學生,而農村中小學有的班少的只有4、5個學生。加快鄉鎮城鎮化建設既可以減輕縣城公共設施壓力,又可以配套建設農村基礎設施,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等公共事業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福利。
二、大力發展小城鎮的條件已具備
“近20多年,無論是在國際還是在國內,一個最引人注目的話題就是城市化?!秉S璽慶說起城市化在中國的位置時說,城市化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化水平體現了其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
黃璽慶談起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關系時說,城市化和工業化密不可分,兩者是同步推進的,現在為止,還沒有哪一個工業化的國家沒有開始城市化,也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繞過城市化走上工業化的道路。由于城市化與工業化的聯系,城市化在全世界的進程中,在所謂工業精神的帶動下,以經濟效益為先導,給地球帶來巨大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了地球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
他指出,一方面,世界的城市化進程中,片面地強調經濟發展,強調以效益為原則,強調追求所謂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以超過資源再生的速度來消耗能源、水和土地等資源;另一方面,人們在生產、生活中不斷地排放著污染物和廢棄物,給地球和環境不斷地造成污染。
黃璽慶列舉過一個數據,19世紀初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280ppm,到20世紀中葉已經上升到350ppm,以這樣的速度推算,到21世紀中葉,也就是2050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可以上升到600ppm。
“這說明什么?由于人類無限制地使用能源、資源,帶來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多。僅從二氧化碳濃度數值的變化看,全球每人要吸入的二氧化碳比19世紀將多得多。這就意味著,與我們現在所謂的文明方式相比,整個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的比例改變,將讓我們本身的生存都成為問題。這的確是很恐怖的!而更可怕的是帶來大氣的溫室效應?!?br>
“我們城市化進程中忽略了經濟、社會、環境的關系,忽略了對資源的有序開發、可持續利用。”為此,黃璽慶針對建設可持續的城市化,提出了“四個緯度”的概念,即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爸挥薪洕?、社會、環境、資源的和諧發展,讓城市中的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與社會環境的協調,城市才可能持續發展。也只有這樣,才能克服傳統的城市化弊病,為世界的城市化創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p>
讓生態城體現可持續城市化
1、農民收入的增長以及國家對農村的巨大投入,為小城鎮建設提供了動力
近年來,國家實施了“統籌城鄉發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多予少取放活”等戰略,加大了“三農”投入。同時農民收入增長的結構也發生重大變化,來自非農產業和進城務工的收入已經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農村的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社會事業得到快速發展。同時城市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向農村廣泛傳播,使農村在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文化娛樂上逐漸向城市靠近。農村居民進入小城鎮生活既有內在動力,也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
2、農業生產機械化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農民職業非農化
農業生產機械化、電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及先進農業科技的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減輕了勞動強度,使越來越多的農民從農業生產中逐步解放出來,有了更多的人和更多的時間從事非農產業。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廣大農民的科技素質、市場意識和企業化管理水平都會不斷得到提升,農業生產日益工業化,農民職業日益非農化?,F在的農民和原來意義上的農民相比,已經逐步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舊有作業方式,自由的、理性的從事各項生產經營活動,過上了更加富裕的生活,成為新一代的農民,他們與土地的聯系已然不是那么緊密,走出村莊的愿望強烈。
3、農村居民生活環境已經發生變化
在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中,影響行為的核心是“家”的概念,而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卻不利于遷移的發生。家庭作為農村社會基本的經濟單位,是影響農民行為的決定性因素。農民的遷移不僅與個人有關,而且關系到整個家庭,尤其是子女的教育和老人的贍養。從子女教育看,農村教育面臨空心化的趨勢,即由于受教育人口的減少,一個村莊很難形成完整的教育鏈,往往需要并村教育,有的不得不進入縣城接受教育。而從老人贍養方面看,農民尤其是老年農民有著濃厚的鄉土觀念,他們熱愛自己的家鄉,相互之間有著濃厚的血緣關系、親緣關系,有著共同的生活習慣,他們更愿意在自己的家鄉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過上和城市人一樣的生活,而不愿遠離故土。這樣,向小城鎮遷移就成為適宜的選擇。
4、“逆城市化”趨勢已漸露頭角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過度城市化帶來了人口密集、就業困難、房租昂貴、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等“城市病”,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即大批生活穩定的中產階層從城市遷到郊區或農村居住,因為那里空氣清新,環境優美,且住房便宜,很適合人們的居住,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生活方式并沒有根本區別;與此相適應,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新產業的興起,也使部分二、三產業有向郊區和農村轉移的趨勢,因為那里有更適宜的發展空間。在我國,“逆城市化”的趨勢已漸露頭角。
三、加快小城鎮建設的建議
在我國小城鎮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重視建設而輕視發展規劃的狀況,城鎮布局也不盡合理,功能定位也不十分清楚,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帶動力不強,使小城鎮功能的發揮受到極大影響。為此:
1、合理布局小城鎮,大力培育特色經濟
繼續深入實施“中心鎮培養工程”,確定一批發展潛力大、集聚輻射作用強、交通條件優越的重點小城鎮為中心鎮,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給予傾斜扶持。同時以這些中心鎮為核心,通過與周邊鄉鎮和農村的聯合,培育形成小城鎮組團,提高城鎮規模效應和綜合競爭力,使其成為城鄉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轉移農村勞動力的重要集聚地和新農村建設的示范區。要進一步明晰城鎮功能區分,依托特色經濟,實現小城鎮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依托資源、區位和人文等方面的優勢,強化產業支撐,積極培養一批工業、商貿、旅游強鎮,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區域經濟格局。
2、統一規劃,綜合建設
面向農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的小城鎮建設,應該在以建設小型城市規模的思路下,突出統一組織,綜合建設,征求用戶意見統一選定建筑單位,統一組織施工,統一分配、管理。使得城鎮建設通過規定標準,達到協調、控制的目的。把規劃管理、設計管理、施工管理、衛生管理、市場管理等各項制度都集中在一起,提高效益,切實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
3、深化城鎮投融資體制,建立市場化的多元化投資機制
改革城鎮建設資金主要依靠政府撥款的方法,通過政策引導,實行政府、社會和個人共同參與城鎮開發建設。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從依靠政府投資和向群眾集資搞建設,轉變為依靠政策向市場要資金,向社會要資金,逐步建立以自籌為主、國家扶持為輔,農民帶資進鎮、集資進鎮、企業與個人積極參與,以及引進外資等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機制?;A設施和公用設施等應根據“誰投資、誰所有;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實行有償使用制度,使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形成良性循環。允許單位和個人投資經營供排水、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文化、教育和衛生等事業。同時,政府要在發展經濟增強財力的基礎上逐步加大對小城鎮公用建設事業的投資比例,在安排建設項目時,更多地考慮小城鎮建設的需要。要引導金融機構向中心鎮延伸,爭取銀行信貸的支持,要充分發揮農村合作基金的作用,有條件的建立城鎮建設發展基金,等等。
4、構建城鄉一體化工作格局
小城鎮發展需要按照綜合協調、政策集成的要求,整合規劃、建設、國土、農業、交通、水利、扶貧、衛生等各部門的資源,把環境整治、精神文明、農房規劃、生態農業以及扶貧等職能工作加以統籌,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在新農村建設的總體部署中,應堅定不移地加快小城鎮發展,堅定不移地把優先發展小城鎮作為重要抓手,推動從中央到地方把小城鎮發展全面納入支持“三農”的各類規劃、計劃,把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繁榮小城鎮經濟作為制定經濟社會政策的重要原則,形成城鄉一體的工作格局和推進機制。當前,特別應當重視小城鎮發展的有關政策研究,加快小城鎮發展由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的轉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健全城鄉資源良性互動的市場體系,促進小城鎮加快發展。
5、以教育帶動小城鎮的發展
完善教育體系,小城鎮在實施學前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一條龍服務”的同時,要發展與當地經濟相聯系的在職教育,以提高教學質量為載體,以規模效益為目標,促進小城鎮建設。同時,加強農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在農民子女義務教育上,可以從9年制向12年制發展,延長3年的職業教育培訓。
(文:胡少維、高輝清、郝彥菲、朱敏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