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不回家孩子讀書咋辦
廠里年輕人不少,但是由于廠里缺人,像陳紅波這樣有家庭外出打工的也多了,來自山西的陳紅波和另外十幾個山西人剛到勞務市場時,就被廠里的領導招進來。十幾個人中,除了兩三個未結婚的小伙子外,其他的都已經結婚了,不少人都是帶著妻子過來的。每當說起他的家鄉運城,他連說還是家里好。
“我們那也有活,富士康就在我們那,但是加班太厲害”,問起為何外出打工而不選擇山西太原或者家鄉運城,陳紅波說是想出來看看,其實他的壓力更大些,在與記者聊天中,他時不時會提到孩子。三十多歲的陳紅波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和很多打工者家庭一樣,他和妻子外出務工,兩個孩子被托付給父母。
誰都想離家近點,照顧孩子督促他們的學習,但是迫于生活,陳紅波無法選擇。他的妻子以前在家里種大棚,自己在外面干點建筑,這兩年干活落下腰疼,加上種大棚沒以前掙錢了,“現在什么都漲價了,種地一年的成本都不止一萬”,迫于無奈,兩人只好出來找活兒。
可他家里還有兩個孩子 ,“別看現在義務教育不要錢了,但是孩子生活費用也不便宜,不少孩子都送到私立學校,但是我們沒那個條件”,他給記者算了一下賬,孩子一年花5000元,自己和妻子花個 5000元,過年回家買點東西辦點年貨得花個 3000元,“這還算少的,父母那邊掙得多就多給點,掙得少就少給點”,陳紅波無法輕松起來,“晚點結婚好,要不就上有老下有小”,陳洪波勸導記者。
陳紅波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兩人一年能掙個兩萬塊錢,“她要是能掙個八千就不錯了,要不然我也不會出來”。但才來幾天,對于未來他心里沒底。“我的孩子要是能考上大學最好,但現在大學生也不好就業,要靠關系”,雖然糾結,但陳紅波還是對未來充滿希望,“先干著再說,這邊工資還算不錯”。
B 廠里曾經來了不少大學生
廠里畢竟結婚的人少,主力都是早早就退學的年輕人。
“我是大學生,你信嗎?”廠子里有個籃球場,打球時,記者問來自濟寧的劉康,“有點像,只有大學生的球才能打得這么好”。劉康當過三年的兵,但是記者卻一點沒看出來,他走起路來左搖右晃,不像是個當兵的。第一次跟他們打球,是在來了沒幾天的時候,但他們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碰籃球。
劉康對于記者是大學生感到半信半疑,但還是暫時相信了,但是他和河南的劉明一樣都瞪大眼睛,“大學生會來這里工作”。當他很吃驚地說出這句話時,記者才意識到說錯話了。大學生真的會來這里打工嗎?但真的,會來。
這是老劉說的,他已經在廠里工作四年了,對廠里近幾年發生的事情一清二楚。“你不知道吧,廠里曾經來過二十多個大學生”,聽到他說這話的時候,記者臉上的表情跟劉明一樣,這二十幾個大學生一來,便成了廠里的稀罕物,但沒有什么特殊 ,干活要緊,不管學歷。果然,沒過多久,他們的離開驗證了所有人的想法,他們真的吃不下這個苦。“干了沒多長時間,剛開始嫌棄工資低,站著工作十個多小時又太累,就走了”,老劉說,“他們干活還真不如那些沒讀書的”。
二十幾個大學生來的時間太短,除了一時的轟動和不相信外,在廠里的員工眼里,大學生不適合干這活兒。
C 讀書還不如讓孩子早點出來打工
或許這就是老劉的想法,讀書沒什么太大用處,所以老劉的兒子也早早地離開了校園,他兒子現在已經18歲了,在這個廠子里干了四年的活,每當說起自己的孩子,老劉滿臉驕傲,兒子在割魚的行列中算是干得不錯的,一個月能拿不少錢。
所以,他以此驕傲,當初讓兒子出來的想法是正確的,隔壁家的那位大學生便是榜樣,這更驗證了他的先見之明。“別說大學生,我鄰居家花了十幾萬,供養一個兒子上大學,到最后還是沒找到工作,現在還在家”。老劉說,你讓大學生來干這活,他們還不一定干得了,“他們只知道整天學課本上的,割魚這活你在課本上看了多少遍都不行,必須要動刀,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記者有些好奇地望著老劉,沒想到他也會說出這樣的話來。
“但你希望他一直都這樣嗎?”“不啊,他現在還年輕,將來打算讓他學點技術,這活掙得多,但是累啊,還是有點技術好”。沒想到,細心的老劉看得挺遠,原來早就給兒子安排好了未來。老劉說,他想讓兒子學點東西然后自己去奮斗,等結婚后自己也不用多操心,在這兒掙錢掙得差不多了,兒子也結婚了,他就告老還鄉,家里那租出去的三十畝地足夠養得起自己和老婆。
D 除了打工還能干什么
14歲的岳干比其他打工的年輕人要快樂很多,拿著手套當氣球,打打鬧鬧,這是他這個年齡該做的事情,但是記者不理解,為什么這么小的年紀就出來了,而不是在校園里,問為何不讀書時,岳干就沉默,從嘴里擠出幾個字,“不想讀了”,而這幾乎是所有河南鹿邑的年輕打工者說出來的一句話。
四年前,劉明15歲就從家鄉出來,去鄭州裝過電機,去河南一個小城市學過電焊,去寧波一家印刷廠待過,年紀輕輕的他就混跡于多個城市之間,記者驚訝于他豐富的打工經歷。而他不是個例,在廠里,大部分來自河南鹿邑的年輕人都很小,十六歲到十八歲,而且很多人都已經在外面打工多年。
“學校環境不好,管理亂,根本無法學習,所以大家都不學了”。“那最起碼混到高中啊,離開初中那個環境,高中要好很多”。但劉明滿眼無奈,“初中就已經混不下去了,還上高中,你不理解的”。
氣氛有點尷尬,是啊,沒經歷過的生活,能有什么發言權,記者決定不再深究這個問題。“那你打算將來干什么?”“掙錢建房娶媳婦”“這些是肯定要做的,不能一輩子打工吧,你這么年輕,沒想干點別的,或者去學個手藝,不用這么累。”“不打工還能干什么呢?”
這一反問,真讓記者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年紀大點的人還想著學個技術,但在跟很多年輕人聊天的時候,將來干什么是他們沒有想過的問題,或許這本身就不該是他們這個年齡的人去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