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動內需的持久動力是城市化 文/郭立場 在金融危機面前,為了緩解發展中的矛盾,我國提出了以拉動內需為動力的發展戰略,以確保經濟社會的平穩發展。拉動內需,是促進穩定發展的明智之舉,也是長遠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然而,我們必須重視和關注的問題是,如何真正讓我們通過內需拉動,步入可持續發展的健康軌道? 現在突出的問題是需求不足,而影響需求不足的真正群體是農村消費。從長遠來看,只有農民真正開始在城市化進程中獲得較高收入的機會,需求空間才能有效放大。舉例來說,農民現在購買力不強,首先是因為錢不多,而不是因為農村市場已經飽和。 筆者以為,把農民留在農村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只有加快城市化進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需求問題。以城市化為主要動力的非農化過程,正是更多的農民轉移到收入較高的非農產業中就業的過程。而這種收入提高的過程,也正是有效需求增加和市場擴大的過程,是農村人口逐步融入現代化經濟增長中來的過程。 從經濟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間體系下的一種經濟轉換過程。人口和經濟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經濟和規模經濟作用的結果。國際經驗證明,城市,特別是規模較大的城市,會產生明顯的聚集效應,從而帶來更高的規模收益、更強的科技進步動力和更大的經濟擴散效應,明顯比小城市節約土地資源。美國地理學家諾瑟姆認為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是一種粗略的線性關系,即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帶來的生產集約化、生活集約化、管理科學化和文教科技的進步等一系列結果,將促進包括工業化在內的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只有大多數農民離開農村進入城市,留下的少數農民才能不再因“地少人多”而收入低下,從而進入“地少人更少,收入更高”的階段,才能使農村生活現代化。這需要依靠非農產業的發展和非農就業的增加,而這,是以大城市的聚集效應為前提的。所以,為了使農村實現現代化,必須首先加速城市化的進程。 城市化的最大經濟效應是能創造出持久增長的需求。就當下中國而言,如果從現在不到40%的城市化率,提高到75%,就可以吸納幾十萬億元投資,這將對消除農村貧困,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作出貢獻,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帶動因素。(來源:大眾網-大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