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日前,城市化委員會文化與藝術專委會、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表示,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發展最根本、最長遠的歷史底蘊,美學是文化創意發展的理論基礎。文化的缺失,審美與藝術的缺失,是目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原創缺失的重要原因。
他認為,過去幾十年,我們專注于以經濟為中心,文化似乎可有可無。經過近十年來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文化對于社會經濟各個方面有極為深刻的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到當前的形態,面臨升級換代,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上升為社會發展的核心要素。文化如水,潤物無聲,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行業各個門類都需要“+文化”。文化產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撐力量,旅游、電影、動漫、游戲,尤其與科技領域相關的創新成果,都成為重要的GDP支撐力量,并正在向支柱性產業進發。
他表示,文化消費缺口巨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現在對供給側“文化+”重視還不夠。“文化+”的缺失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包括文創企業倫理問題和文化走不出去等問題。“文化+”缺失導致產業倫理問題突出。從全世界來看,文創產業的發展需要一個“航母艦隊群”,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現在也形成了一個“準航母艦隊群”,即高科技引領的一批企業,主要是BAT、京東、華為、小米、聯想等。它們在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關鍵性的前導、引領作用。但與之并不相稱的是,產業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相對滯后,出現了一系列道德倫理甚至犯罪問題:如文化產品的誠信問題、涉黃問題、電子詐騙問題、網絡謠言問題、盜版泛濫問題、“有毒”信息問題、媒介職業道德失范問題,虛假新聞、新聞敲詐和新聞腐敗問題,廣告失德問題等,已經相當嚴重地影響到文創產業的健康發展。
他提到,一方面,這是由于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時間短、市場化與法制化程度不高,特別是在發展初期忽視人文價值所致。另一方面,世界創意產業、創意經濟的倫理問題中,許多是在全球新技術、新媒介、新業態發展中產生的共同的新問題,迫切需要各國共同面對、共同解決。但就目前來說,歸根結底還是“文化+”的缺失導致的問題。
“文化+”的缺失,一方面造成了中國傳統文化遺產的失落,另一方面也因為沒有核心內容導致文化走不出去。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我國有一千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相當多的傳統文化瑰寶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中逐漸走向消亡。我們需要對這些民族文化遺產進行生產性保護。通過產業化運營的方式來保護和開發。我國在文化產業領域還要進一步開放,進一步讓中國真正優秀的文化產品走出去,科技先行、資本先行固然有效,而文化先行才是一場文明溝通、靈魂交會的大工程。我國文化產品缺少獨具特色的美學與藝術韻味,創造不出在國際上有競爭力、體現中華文化深厚底蘊的產品,這是亟須改變的。
在他看來,如果說“互聯網+”是以技術創新為主的跨越邊界的產業融合的話,“文化+”則是在相關事業和產業經濟中注入文化元素。“文化+”將呈現千姿百態、絢麗多樣的文化新形態,并在與“互聯網+”的相互融合中展現創客時代的無限多樣性,并接受市場和社會的檢驗。文化將像水一樣,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胞中。
目前階段,“文化+”的內容包含:文化+信息、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體育、文化+生態建設、文化+城市發展、文化+養生康體等多種正在運行的文化發展形態。當然“文化+”一定是在“互聯網—科技+”的協同運營中展開的。
文化與科技的交融,是“文化+”最重要的內容。文化+科技,或科技+文化,二者的高度融合,將成為文化科技整個產業鏈未來發展持久的動力源。這個產業鏈為:原創為王(創意創新)——內容為王(科技文化一體創作的新內容)——傳播與渠道為王(新渠道、新方式、新形態)——營銷交易為王(電商、無線、移動營銷、物聯、車聯)——體驗消費為王(新感覺、新體驗、新消費方式、新消費群體、新消費習慣)。
總體來看,今天的“互聯網+”不再僅僅是過去互聯網思維的理論概念,而是由思維進入到實踐領域,“互聯網+”由一種觀念創新、理論跨越進入到文化藝術與社會生活的實踐之中。“雙創”概念,是中國式的“創客”發展模式,著力點在政府和市場的雙向結合,將激發全民族的創造性力量。與“互聯網+”和創客空間相應的是“文化+”。它們的合體將成為整個產業鏈發展持久的動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