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我國城市化無指向 數十萬億投資恐無緒
[專家介紹]
王建,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研究員,1993年被國務院授予“國家級有特殊貢獻的專家”稱號。多次參與起草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要文件。
[專家觀點]
1、城市化有數十萬億投資空間
2、啟動農村消費只是權宜之計
3、過剩資本嫁接過剩勞動力
4、城市化解決土地稀缺問題
面對來勢兇猛的金融危機,中國迅速推出了4萬億投資組合,以擴大投資和啟動內需消費為主線,加以應對。目前經濟形勢已有好轉跡象,中國經濟也正在謀求V形突圍。
然而讓國家發改委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憂慮的,不是投資的規模,而是此輪投資沒有城市化的目標指向,結果可能是一場亂仗,導致中國經濟在短期的V形突圍之后,還是一個長期的L形發展曲線。
比如現在交通部門提出,鐵路與公路共有六萬億的投資需求。但如果沒有確定人口和需求向哪個城市圈集中,修建的交通設施可能會由于需求不足而產生浪費。而王建認為,系統的城市化規劃,可以統籌城市圈的發展,拉動內需,消化過剩產能,成為整個戰略全局的突破口。
王建還指出,現在提出的“第二次土改”,如果沒有城市化指向,“新土改”有可能產生更大的民工潮和一些社會不穩定因素。
2005年,王建受國家有關部門委托,對2030年前中國的空間發展進行了專題研究,系統闡述了中國應該建設20大都市圈的城市化觀點,影響頗廣。
王建此前為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2006年,胡錦濤總書記曾邀請王建講解虛擬經濟的相關問題,其研究的多項政策也被國家重視或采用。早在2008年上半年,王建就對當時提高存款準備金的舉措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應該放松貨幣政策,而不應繼續從緊。
2009年1月上旬,王建接受了本報專訪。
1、城市化有數十萬億投資空間
如果從現在不到40%的城市化率,提高到75%,達到一個與中國相稱的城市化水平,可以吸納幾十萬億元投資,這是一個巨大的投資空間。
時代周報:以城市化為投資指向,好處是什么?
王建:要研判2009年的經濟發展,首先得分析幾大方面的需求。
出口肯定要向下調,今年恐怕有負增長的可能。所以打出口的主意是不行的。
另外經濟增長滑坡后,居民收入增長放緩,消費怎么上得去呢?現在有人提議政府給老百姓發紅包,但我們不是發達國家,不具備“負債經濟”的性質,通過發紅包的形式拉動內需,有一點作用,不過是微乎其微的。
所以最后能夠拉動增長的還是要靠投資。不過,投資方面,我們現在消費品和重工業產品全面生產過剩,沒有短缺領域。在這種情況下,向哪個領域投資呢?
如果要投資于產業,恐怕現在的投資需求上去了,未來會留下很大隱患,是飲鴆止渴,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現在要找一個合適的投資領域,基礎設施可以搞。投資鐵路和高速公路,可以溝通物流,但物流從哪產生?供給和需求的地域又都在什么地方?這就需要系統確定城市化的投資指向。
供給和需求都是由城市化的空間布局決定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是不能分的,工業化推動城市化,城市化托起工業化。但是,我們現在看過去30年的城市化嚴重滯后于工業化,已經造成了過去對城市化投資的巨大欠賬。
時代周報:據你的研究,過去我國對城市化投資的欠賬有多少?
王建:一般像中國這樣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的國家,城市化率是55%,東亞國家日本、韓國都是75%以上。中國截至目前,按非農人口計算,城市化率只有28%,再加上長期穩定生活在城市的約1億多人口,實際城市化率也才剛過40%。
這是一個重大的結構扭曲,也是中國在走向現代化過程中遲早要補上的一課。
我們現在正式的城市人口是4.5億人,其他都是流動人口,不在城市固定居住。這樣很不利于生產、流通、消費的規模集約。
如果從現在不到40%的城市化率,提高到75%,達到一個與中國相稱的城市化水平,可以吸納幾十萬億元的投資,是一個巨大的投資空間。
以現在中國的財力,怎么投也不會有投資過剩的問題,不會有長線投資,周期太長的問題,因為這是一個幾十年的欠賬,加大投資只會使中國的經濟結構更合理,經濟增長更健康,也會有一個新的強大的增長動力。
2、啟動農村消費只是權宜之計
現在啟動農村消費,困難不小。組織家電下鄉,給家電下鄉進行補貼,促使農民家電消費等,都是權宜之計。
時代周報:城市化對于啟動國內消費有什么作用?
王建:城市化對消費也有作用。目前城鄉消費差距很大,2007、2008兩年分別是3.3和3.6倍,消費差距在拉大。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農民許多都是自給性消費,比如自己種菜。服務性消費就更沒有了,生活性消費的物質產品好多都是自己生產,不通過市場采購。
如果實行大規模的城市化,大量的農民進城,買房子,置家具,消費水平得到提升,會產生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
如果現在的4.5億城鎮人口增加為9億,擴大的人群會增加兩倍的消費。一下就可以把消費帶上來,不用發消費券,新的城鎮人口自己就要消費。而現在的消費是被城鄉結構卡住了。
實施大規模城市化,服務業也會得到很大提升,3000美元人均GDP的國家,全球服務業平均比重是50%左右,我們現在才30%多,也跟大量農民不進城是有關系的。
農民在村里生活沒有餐飲、泡吧、卡拉OK之類娛樂消費。城市化可以把這些產業帶動起來。
時代周報:這個過程是不是讓農民來花錢?
王建:首先是政府來花錢,然后,城市的企業花錢,要把城市建設起來。這樣農民進城可以就業。農民現在能有多少錢呢?農民進城了,城里有其居住的地方,也有新的工廠,有一個飯碗,自己能掙到錢,然后再花錢。這樣城市化才能運轉起來。
時代周報:不過,現在各地都很重視啟動農村消費?
王建:現在啟動農村消費,是很困難的。組織家電下鄉,給家電下鄉進行補貼,促使農民進行家電消費等,都只是權宜之計。
把農村人口的家電消費提升到城市人口水平,能消耗的鋼材就是1500萬噸。但是中國現在的鋼鐵生產能力過剩達到了1億噸,頂什么用呢?
現在產能過剩,主要集中在上游領域。2003年-2007年中長期貸款7萬億元,主要集中在重工業,這么多的產能一直在增長。
2008年11月,冶金設備生產量的增長仍然有35%?,F在冶金、鋼鐵過剩那么嚴重,但是大量設備還在產出,說明后續產能還在繼續增長,問題不解決,銀行有可能形成不良貸款。
現在上游產業產生過剩,怎么消化?答案就是搞城市化,大量鋼鐵水泥就可以消化了。
3、過剩資本嫁接過剩勞動力
一方面農村有過剩的勞動力,一方面城市有過剩的資本,兩個一組合,怎么能不形成生產力呢?城市化正好可以把他們連接起來了。
時代周報:你認為城市化為什么沒有在中國得以較好推行?
王建:是認識問題。什么事情認識不到就不會去做,人都是這樣。短期問題尚且難以認識,認識一個長期的,涉及幾十年的問題就更不那么容易。
現在政府還是不重視城市化。如果重視,怎么會形成一個巨大的結構扭曲呢?過去前30年,為了重工業的高積累,不讓農民進城。
改革以后,我們搞的是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搞就地工業化,不搞城市化。世界上都沒有這么搞的。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是城市化在前,工業化并行的。沒有一個是只搞城市化不搞工業化的,這是中國的“創造”。
原因是當時中國農民剩余人口壓力太大,為了快一點把工業化搞出來,實行的是就地轉移的政策。這一轉就是三十年,沒有推動城市化,這是政策導致的發展結構的扭曲。
一方面促進工業化超前發展,一方面用戶籍政策筑起城市化的高墻,把8億農民擋在了工業化與城市化大門之外,由此形成了嚴重的工農、城鄉“二元結構”?,F在要轉變的,就是過去60年城市化過于遲緩的狀態。
時代周報:現在進行城市化的條件與30年前相比,是否已經發生變化?
王建:現在沒有缺錢的問題,當年是缺錢。為什么搞離土不離鄉,因為沒錢。為了快一點消化過剩人口,只有就地轉化,到鄉鎮企業去就業。
城市化需要基礎設施投入,當時中國還很窮,沒有資金可以投入。1984年,中國出現農村工業化高潮,走的就是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就地工業化的路。
那個時代,甚至90年代前半期中國也還不是很富裕。到90年代后半期,特別這一段時間,中國才真正富裕起來。
現在情況與當時的最大不同是我們有大量剩余資本,銀行的存貸差達到了17萬億。現在一方面農村有過剩勞動力,一方面城市有過剩資本,兩個一組合,怎么能不形成生產力呢?城市化正好可以把他們連接起來了。
4、城市化解決土地稀缺問題
與城鎮化相比,城市化更突出了土地的使用效益,是中國唯一的發展方向。而城鎮化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錯誤的傾向。
時代周報:你所說的城市化,與流行的城鎮化說法有什么區別嗎?
王建:現在中國許多地方,土地是極度稀缺的資源。小城鎮人均占用土地是2000平方米,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人均占用土地是70-80平方米。大城市人口密度大得多,對土地集約使用效率高得多,所以我所說的城市化是大城市化。
城鎮化是以鎮為主的。西方國家搞城鎮化,比如美國,才3億人口,我們有15億人口,人家搞鎮沒問題,我們所有土地都搞成城鎮,就沒有土地吃飯了。
所以城市化與城鎮化相比,城市化更突出了土地的使用效益,是中國唯一的發展方向。城鎮化對中國來說是錯誤的傾向。
如果未來25年,中國只能再增加1億多畝耕地用于城市化建設,則中國只能靠不斷提高城市土地的人口承載率與產出率來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由此而言,中國以大城市為城市化的取向已經是不用爭論的事情。
如果這個原則不明確,中國城市化的發展必然是盲目的,未來僅有的、可用于城市化的1億多畝耕地資源的配置也必然是盲目的。
時代周報:最近有說法稱,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國土資源部提出要把明后兩年的土地資源在今年進行使用,三年土地合并到2009年一年用出去。這是否會影響后續的經濟發展?
王建:現在土地稀缺,明后年的發展就有問題了。實際上,城市化可以將新城建設與舊城改造相結合,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是長期解決矛盾的辦法。
時代周報:你認為這一輪的土地改革如果沒有城市化的指引會有什么具體后果?
王建:如果沒有城市化,這一輪新土改就一定是場災難。
因為新土改后,農民把土地賣掉了,土地賣掉后,如果沒有城市化吸納,把農村人口轉變成城市人口,不就變成流民了嗎?中國歷史上那么多次農民起義,都是因為流民太多造成的。農民和土地的關系一旦被斬斷,沒有就業的機會了,只有鋌而走險。應該讓大城市成為吸納過剩農村人口的海綿。
面對金融危機,應該推動改革謀求發展,但如果現在大規模深入進行產權制度改革,或進行分配制度調整,政治上承受的壓力非常大,目前不是推進這方面工作的時候。但城市化改革措施,可以打開非常大的空間。
經濟學家王建指出:如果沒有同步大舉推進城市化,4萬億投資組合會變成無效益的打亂仗。
應該盡快讓大城市成為吸納過剩農村人口的海綿。城市化可以拉動內需和消化過剩產能,是最終帶動整個戰略全局的突破口。
(來源:時代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