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民意就如同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如同酒肆外面的招牌——需要的時候拿出來晃一晃,需要哪一個就拿出哪一個。
4月10日起,湖南鳳凰古城景區暫停148元的“圍城收票”。3年前,出臺“圍城收票”政策時,媒體一片反對,商戶和居民聚在碼頭抗議,可反對聲浪根本無法撼動官方決心,在抓走幾個“鬧事”群眾之后,“進城費”果斷開始收取。
3年后突然取消,理由是“順應民意之舉”。可仔細分析,事情恐怕沒這么簡單。
3年來,政府從門票中收取的費用超過40%,而現在,根據湖南省取消行政事業型收費中的“資源有償使用費”“宣傳促銷費”,以及國務院停征價格“調節基金”的規定,政府再想收到同比例的收入,已經做不到了,跟資方也無法達成共識。好處沒有了,也就沒了收下去的動力。另一方面,3年來當地居民多次請愿、聯名抗議,根據政法部門評估,“如果繼續執行,可能會出現關門歇業、群眾堵塞游道等情況”。沒有甜頭還有麻煩,進城費自然取消——可從資方角度,政府此舉顯然有點任性;從民眾角度,這個糾錯來得太晚。
為什么當初萬千人反對仍然可以圍城收費?無外乎權力太大,民意太小,說一句“游客太多有點亂、收費才能秩序好”就坐地收錢。現在,按照當地政府人士說法,“大量的、多次的上訪,讓鳳凰縣委縣政府感到‘民意不可違’”——好一個民意不可違,可惜它的代價太大了,時間太久了,民眾說服政府的成本太難以承受了——經過這3年,很多商戶已經一蹶不振、心灰意懶。
圍起城墻收錢,是為了“民意”;拆掉收錢“圍墻”,也是為了“民意”。有時候,民意就如同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如同酒肆外面的招牌——需要的時候拿出來晃一晃,需要哪一個就拿出哪一個。“民意”自身應有的韌性、剛性,應得到的敬畏、尊重,都沒有了,像一塊橡皮泥一樣被捏來捏去;沖撞到無法收拾了才不得不回頭,甚至還是在自己無法再吃甜頭的背景之下,我們也就很難“喜大普奔”地談論“被順應”了——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民意”,順的是誰的心?
“順應民意”不應總在狠撞南墻后。同在上周末,西安市搞了場電視問政,問政對象是西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的領導。工作人員作風懶散任性、經適房違規出租、五證不全樓盤銷售屢禁不止等亂象被曝光,民眾不滿意投票比例高達70%。于是,局長四次鞠躬道歉,副市長約談,周末安排整頓……坊間疑問:這些問題存在多年了,平日大家意見就非常大,管理部門為什么非得到把自己搞得灰頭土臉之后,才小雞叨米一樣不斷說“重視”“順應”呢?民意從來就在那里,江湖地位為什么可以天壤之別呢?
順應民意是現代政治生活的一種基本方式,也是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最佳潤滑劑。“民意”要在公共決策中扮演好應有的角色,就不可能建構在如同橡皮泥一般柔弱的基礎之上,必須通過民意反饋系統、代議機構、媒體與社會監督等,彰顯民意的剛性,有效地影響到權力決策系統當中。否則,解釋權總在官員手里,“歡喜怎么樣就怎么樣”,真民意一定會被什么東西遮蔽起來,要么被忽視,要么被漠視。暗箱里頭不生產正義,都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你不聽之、不順之、不應之,叫民眾如何信任你、服從你、支持你?
為官之道,是發自肺腑地尊重民意、敬畏民意,不把民意當成可有可無的擺設,更不作為拿來扯大旗的虎皮。多么希望,這種“順應”以后更順暢一點、更得心應手一點,而不總是那么多人、付出那么多的代價之后,才突然要“順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