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個月,用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大四學生小許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太煎熬了”。3月以來,小許的手機陸續收到分期樂、名校貸等多家網貸平臺的催還款通知,每筆少的有七八十元,多的有1000多元。根據小許和校方的說法,類似情況的同學還有18個,他們都是把個人信息提供給該校大四學生小飛,后被小飛用于網貸,總金額70余萬元。3月起,小飛沒有再按時還款,人也聯系不上。(4月8日《海峽都市報》)
這些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校園網貸”逐漸成為大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甚至與“逛淘寶”一樣流行,有人用來購買高檔手機,也有人用來改善生活品質……不過,隨著參與人數越來越多,其負面效應也不斷顯現:今年3月在河南,一名大學生通過網貸賭球,結果欠下60多萬元的債務,最終跳樓身亡;如今在福建,又有19名同學被學長欺騙,無緣無故就被“網購平臺”催賬……從這些案例來看,校園網貸這個行業的發展,的確還不夠健康與完善。
對于新興的網購平臺來說,大學生是不容忽視的一股力量。一方面,他們已經成年,而且有一定的經濟支配能力;另一方面,他們又未走入社會,缺乏人生歷練,整體要單純很多。于是,不少“網貸平臺”就將目光對準了大學生。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的《全國大學生信用認知調研報告》顯示,有8.77%的大學生會使用貸款獲取資金,其中網絡貸款幾占一半。既然輻射人群并不少,那對網貸平臺,尤其是校園網貸,便不能不關注、不能不重視。
必須承認,網購平臺的出現,其初衷是為了帶給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更多的人以方便的,但由于這是新興行業,缺乏足夠有效的監管體系,最終一些網貸行為并沒有給當事人帶來方便,反而變成了一種負擔。這背后,有大學生個人防范意識的缺失,但更多的責任,還在于網貸平臺把關不嚴,比如,對貸款者的資料審核不嚴,最終導致冒用他人資料貸款的事情時有發生,再比如,對貸款者的償還能力缺乏科學的評估等等,這些問題,是網貸平臺不可推卸的責任。
從這些現實案例,還有一些網貸公司的跑路來看,如今的互聯網金融,已經處在一個拐點上,往前一步是春天,退后一步是滅亡。所謂“往前一步”,就是行業如果能夠凈化、規范,該轉型的轉型,該提升的提升,從無序野蠻的生長狀態轉入穩定持續發展的狀況,便可能迎來這個行業的“春天”;如果繼續固守當前的野蠻狀況,其“紅利期”很快就會衰竭,最終帶來的,必然是公眾對互聯網金融的失望,那這個行業的前景,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但很顯然,在利益的驅動下,互聯網金融這個行業的自我凈化,很難讓其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這意味著,對“校園網貸”來說,管管更健康。可喜的是,銀監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已經下發,正處于征求意見的階段,希望這能盡快落地,給網貸戴上“安全帽”,避免讓更多無知的大學生成為無辜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