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臨近,與生命相關話題趨熱。一篇講述臨終患者感受如何、家人應如何照護的文章在社交網絡熱傳。“發達國家有70%到80%的老人享受到了臨終關懷,我們的老人卻只有1%享受到”的說法,更挑動人們的神經。(3月31日 《廣州日報》)
有統計稱,國內目前開設臨終關懷的醫療機構有100多家,幾千張床位,但是每年需要臨終關懷的人卻多達幾十萬,供需極不平衡。即便,近年來臨終關懷的理念被公眾所熟悉和了解,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國內的臨終關懷服務依然面臨較大的缺口。
臨終關懷的目的,主要在于減輕臨終病人死亡過程的痛苦和由此產生的諸多問題,為病人提供溫暖的醫療環境、堅強的精神支持和親密的人際關系,幫助病人完成人生的最后旅途,并給予家屬關懷和安撫的衛生醫療服務。基于人性化關懷的視角,如何讓臨終病人得到最后的溫暖,同時讓家屬的內心得到慰藉,顯然是擺在面前的重要現實課題。從這個方面而言,要想真正做好臨終關懷工作,還需要未雨綢繆,從兩個方面做好妥善思考和應對。
現實中,對于臨終病人的現狀,家屬大多數秉持“繼續醫療”的思維,不放棄成為一種常態性做法。于是,即便是重癥患者處于生命的最后階段,家屬仍然堅持進行續命治療,因此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如此之下,雖然家屬出于善意的初衷和目的,但對于重癥病人來說,卻是一種巨大的身體和心理折磨。同時,不必要的過度醫療,不僅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而且還加重了家庭經濟負擔。因此,對于每個人來說,如何改變觀念,用寬容的心態來看待重癥病人,顯得尤為重要和必須。
與此同時,就目前的現實來看,我國的臨終關懷并沒有被納入國家醫療體系,更缺乏法律制度及政策的支持。于是,臨終關懷機構缺失,硬件設施無法完善和跟進,而專職的臨終關懷工作人員稀缺,業務不熟練。而在國外一些國家,臨終關懷則已經非常完善。比如,在新加波,政府承擔臨終關懷70%的投資,以解決資金不足的難題。再比如,美國的臨終關懷已經形成產業,從醫療設備的增添,到病人個人的護理,都配備了專業的人員。
不難看出,若要紓解臨終關懷面臨的隱憂,就需要在轉變個人觀念的同時,完善由政府主導、社會組織參與的格局,完善市場競爭機制,促使臨終關懷服務不斷提升層次。唯有如此,才能讓臨終關懷彰顯出制度善意,讓重癥病人體面的走完人生旅程,讓他們享受到舒適安寧的最后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