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創新應服務于學生能力發展
時間:2016-04-01 15:22:43
來源:紅網 作者:劉運喜
最近,“請選出你認為上課最積極的3位同學和翹課最多的3名同學”成了山東大學某學院剛結束的期末考試最后一道題。而南京大學中文系最近的期末考卷上出了這樣一道題:“請寫出老師的名字?!痹谖覀兩磉?,在剛剛結束的一學期,又有一些怎樣特別的期末考試呢?(2月10日《南國早報》)
在期末考試中,一些高校改革考試方式,采取更加靈活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態度、能力的考核,受到了學生的歡迎。比如媒體課,將微博微信粉絲數與考試分數掛鉤,有利于激發和鍛煉學生媒體運營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創新潛能。比如金融學,讓學生與老師對話當前一些經濟熱點話題,有利于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考查學生運用經濟知識原理解決經濟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媒體公關,讓學生提出應對負面輿情的策略方案,有利于考核學生化解媒體危機的能力。
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倡導素質教育,反對應試教育,卻在教育實踐中又自覺不自覺地采取了應試教育的做法。筆者認為,教育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與學習習慣,形成社會生活中必備的基本素質、基本能力。什么是素質?愛因斯坦說:當我們把學校里學到的東西全部忘掉之后,所剩下來的才是素質。考試,不是為了難倒學生、整學生,只是檢測學習、教學效果的一種手段。一門課程學得好不好,不在考場上的作答,而在平時的學習態度與行動表現,在于解決問題時的思維方法與能力。
學習、獲得知識,誠然很重要,這是形成素質和能力的前提,但更重要的是對知識的靈活運用,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謂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其實,準確地說,應該是,只有能夠靈活運用的知識,只有轉化為自身素質、能力的知識,才能有力量,才能創造財富,才能帶來社會生產的變革。所以,如果從學生能力發展出發,考試不宜只考死知識死概念,應重點考能力,包括學習能力、工作能力、生活能力,包括思維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當然,并非所有課程都適合開卷考試,但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形式是必要的。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對于考試,他明確反對學生死記硬背,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綜上所述,各高校期末考試從形式到內容的多元化,是當前教育領域全面深化改革的體現和反映。改革考試內容,創新考試形式,根據不同課程的性質特點和內容要求,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形式,或閉卷或開卷,或口試或筆試,或測知識或考能力,或解決問題或分析案例,都必須服務于學生素質提升與能力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