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87 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獲建筑學學士學位
1991 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獲碩士學位
1987-今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原建設部建筑設計院),歷任綜合所副所長、所長、專業院副院長?,F任院副總建筑師、教授級高級建筑師、張祺建筑工作室主任,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
2004 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9年獲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大獎
作為建筑設計領域,尤其是文化建筑設計的翹楚,張祺很好的秉承了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工作二十余年來,他先后獲得近十項國家級獎勵,為社會奉獻了一座又一座精品建筑,當記者問及取得這些成就的原因時,他將其歸納為兩個字:責任!
建筑創作是理想與現實拉近的過程
在建筑設計領域,如何處理建筑理想與現實約束之間的矛盾是個永恒的話題。在張祺看來,無論是建筑理想還是現實制約,兩者之間并不是完全的對立。
正因為如此,張祺強調:“一個優秀的建筑設計師,應該意識到建筑體本身及建筑與周圍社會經濟環境的相互適應是一個矛盾與沖突的動態過程。”不受任何約束的創作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堅持自己建筑理想的同時還能通過獨特的方式去協調現實沖突,是優秀建筑師的必要素質之一。
張祺坦言,每個建筑師在做設計時都有自己的思考及創作理念,應在工程中盡可能地堅持以求實現。建筑師完全不妥協是不可能的。“因為建筑不是一個純粹的藝術品,它是有實際功能的產品。投資方各方面的需求也有其特殊性和相對合理性,需要雙方的融合。現在的我可能沒有年輕的時候那么激進,倒是多了些技巧,因為有些東西是需要你去溝通的。從上世紀80年代末年代開始做設計,實際上甲方也在改變,他們越來越認識到與設計師配合的重要性。我和他們溝通的時候經常能達成一致,這讓我尤其感到欣慰 。”
自1987年至今,從業已有二十余年,張祺已成為了這一領域,尤其是文化建筑設計的翹楚。他先后主持設計的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文化部辦公樓、林業部辦公樓、蒙元文化博物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圖書館、萬壽路老干部活動中心、以及金融街F10大唐電力公司辦公樓、中關村軟件園國家軟件中心等一系列工程相繼竣工,并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多個獎項。目前正在進行江西藝術中心、青海大劇院、東營大劇院、北京大學人文大樓等工程的設計。而以他為核心的工作室逐漸形成了一個以教育建筑、文化建筑為特色,有著劇場建筑、體育建筑等大型專業性設計經驗的專家設計團隊。
盡管取得如此成績,張祺依然十分謙遜。他說,自己和團隊能取得今天的成績,除去專業設計能力外,同樣也得益于客戶對自己設計理念的理解與尊重。“由于工作性質和業務的關系,我們與政府打交道的時間比較多,這就決定了我們無論是在參加競標還是做具體項目時必須時刻意識到責任二字,對每一個項目都得在設計理念及設計完成度上有更高的要求與保證?!?br />
建筑的地域特色是創作的靈魂
歌德曾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張祺說,歌德先生的這句話非常經典,但在我看來,我覺得建筑實際上也是一種生產活動。建筑本身具有雙重屬性,一個是藝術性;另一個就是商品屬性,它要帶來回報。而設計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這兩個屬性的實現。
“需要注意的是,絕不能一味追求建筑本身的經濟價值,因為建筑本身具有精神性,所以在做項目時,我一直強調建筑本身的文化性。一個建筑如果沒有文化性,沒有體現出地域特色、地域精神,它就缺乏一種表現力,缺少精氣神,這也是造成當前千城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br />
如何來檢驗一座建筑的好與差呢?在張祺看來,除了建筑設計人員的創意以外,最為關鍵的就是能否做出它的地域文化特色,并讓其自然流露出來?!白鳛橐粋€優秀的建筑,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是必需的,讓人看著舒服也不難。若想把設計師的獨特個性和當地的地域特色有機融合在一起是非常不易的,但這恰是一個優秀建筑師應該追求的?!?br />
他直言,做建筑設計,生搬硬套是大忌。做項目不能刻意地去做,它所使用的可以是當地最普遍的、最節約的、最大眾化的技術。“如果建筑設計單純追求形而上的手法與理念,而忽略地域特色與文化,這樣的建筑就會缺乏持久的生命力?!?張祺曾說,建筑創作去其最終成果的表征之外,其優秀所在仍然在于體現文化、地域特征的關系。一個成功的獨特的建筑正是出于對地域文化的尊重及對先進設計理念的感知的成功。建筑師的創作實踐及職業追求是并存的。潛心從建筑最基本的要素出發,發現并發展建筑的個性與特色,是建筑師應當具備的職業精神所在。
所以,在做項目設計時,一定要考慮當地的氣候和物理環境及地方材料特殊性,同時還要呼應周邊環境以及相應的城市空間尺度。在不同的城市空間尺度中做設計,就要呼應這種尺度美學,呼應它的這種質感、肌理。當把諸多因素相互融合之后,建筑的地域特色就自然流露出來。
應理性看待超高層建筑潮流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超高層建筑以它特有的高度和資本投入,成為了城市快速發展的形象標志。目前,很多城市刮起了建超高層地標建筑之風。不但北京、上海、廣州這些超級大城市商業密集區,陸續有規劃地建造一些超高層建筑,甚至包括江西、河北、廣西等一些二三線城市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中也都是高樓林立。
張祺坦言,應理性看待這股“潮流”,因為其背后可能是開發商希望土地效益最大化,也可能是階段性政策導向的產物。我們應該科學地從城市的發展角度和尺度上把握城市的風貌特征。
“不可否認,二三十層的高層住宅能節約用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我國人多、住房用地緊張的矛盾,從技術上說,也已比較成熟。同時,百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筑作為一座龐大的建筑綜合體,往往集中了國際上一些前沿的建筑理念和技術,這對提升我國建筑設計的技術和水平也有一定的作用。”
盡管如此,張祺還是強調,超高層建筑的建設要量力而行。一方面是由于超高層建筑運行成本高——一棟超高層建筑,一般投資成本在幾十億元,而一天的營運成本要百萬元左右。對于一般開發商而言,所承擔的運營風險也是極大的。另一方面,城市超高層建筑必須充分考慮足夠的停車位等配套設施,同時解決好各個節點的交通問題也非常重要。
另外,超高層建筑設計在安全上也要給予極大的關注,如防火等。近半年高層建筑的火災已引起各個部門的高度重視,在設計上要慎重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