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組讓人吃驚的數據:建市初期石獅人口24.03萬人;人口城鎮化率約為35%%,到2008年6月,石獅城鎮人口已達到31.4萬人;城市化率達到74.35%,20年間城市化水平提調高了近40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升2個百分點。蔣先生認為,學術界有“城市化水平超過70%%就進入城市化的最高階段”之說,因而從這一角度看,石獅市城市化水平已經進入了較高發展階段。
石獅人創造了奇跡!“石獅人僅用了短短的20年時間,完成了一般發達國家需要上百年時間完成的城市化進程。石獅人在城市化方面創造了‘石獅速度’,成為全省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縣域,同時進入全國縣域城市化先進行列。”近日,來自外地的有關城市學專家對石獅城這樣贊譽。
建市之初,石獅市委、市政府就將城市化建設放到了重要位置。石獅地處東南沿海,是泉州市的出海口,民營企業和商品經濟發達,發展工貿基礎較好。因而石獅人一開始就把城市化建設與工業化和商貿市場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石獅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加工工業轉移到沿海鄉鎮,按照“市場向規模經營集中、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住宅向現代社區集中、人口向市區和城鎮集中”的原則開始成片開發土地,建立了工業小區、商貿小區,使新引進項目向鄉鎮轉移,促進工業化進程。
市場是石獅民營經濟的靈魂。石獅在逐步形成的八大專業市場基礎上,相繼建設了石獅服裝城、九二路東段精品品牌街、商業步行街等一批設施現代且頗具檔次的商貿設施。并充分利用民間資本雄厚的優勢,引導民間力量先后建成了德輝文化廣場、南洋路布料一條街等商業區。隨著工業和商貿市場的發展,石獅的城鎮功能已由單一、低層次的城鄉交換功能轉變為融生產、交換、運輸、建筑、服務、消費、旅游為一體的綜合功能。
20年前,石獅城更像是一個農村集鎮,沒有任何市政設施和市政功能,更談不上城市服務。20年后的今天,石獅實現了由小城鎮向新興城市的跨越,市區面積由建市時的3.6平方公里拓寬到現在的26.08平方公里,大大拓展了城市空間,城市基礎設施和城市功能也不斷完善。中心城區交通形成“兩橫三縱加環路”的道路網絡;人均供水量全省第一;城市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處理廠等重點環保工程建成投入使用;體育館中心、文化館、博物館、龜湖公園等一批文體設施和華僑醫院、婦幼保健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一批公共設施相繼建成對外開放;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5.1%%,人均公共綠地達9.85平方米。
隨著石獅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石獅不僅成為各類企業和現代經濟的聚集地,而且各類人才、科學技術、信息也朝著這塊熱土聚集。城市化不僅帶動了生產方式的變革,也促使市民生活方式的轉變和消費水平的提高,2008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達到140億元,是建市前的31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