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上海社科院陳江嵐 “智慧城市”關鍵是服務轉型
時間:2011-01-25 09:29:03
來源:東方網 作者:黃瑋 曹文清
東方網1月24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道,不久前,九屆市委十三次全會審議并通過了《中共上海市委關于制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其中提出了加快建設“智慧城市”。
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在專家的理解中是打造一個符合中國特色的城市信息化樣本,也是一種面向未來的目光。
而一個智慧的上海,對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究竟意味著什么?為此《解放周末》專訪了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電子政務研究中心主任陳江嵐。
建設“智慧城市”是趨勢
陳江嵐表示,城市的發展,從最初的追求自動化,后來發展為智能化,現在進一步深化為智慧化,是向著一個更美好的目標發展。“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信息化、城市化不斷向縱深發展的一個綜合性表現。其內涵簡單來說,就是更聰明的城市。從技術上說,“智慧城市”就是具有全面感知、反應靈敏、隨需應變等特質的城市。但是,它并不止于技術。更重要的是貫穿其中的思想,以及背后隱藏的人文因素。
建設“智慧城市”是時代的趨勢。進入信息社會后,主要發達國家都制定了新的發展戰略:美國紐約在世紀之交就將“更智能化的城市”作為城市信息化下一個十年計劃的發展目標;2006年新加坡頒布了“智慧國2015”的信息技術十年發展目標。
實施“數字惠民”
上海建設“智慧城市”,就是要解決城市發展中的問題,運用智慧打造符合中國特色的城市信息化樣本。
陳江嵐說: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提到要實施一批重大的信息化行動,包括電子商務行動、數字城管行動、數字惠民行動等。其中,數字惠民行動就是信息化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主要包括:一是以健康檔案與電子病歷應用為核心的數字健康工程,二是以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重點的數字教育工程,三是以社區管理和民生服務信息化為重點的社區信息化工程,四是縮小不同人群和區域之間的數字差距。
重視“數字包容”
上海信息化發展在全國始終居于領先水平。從區域看,上海目前的數字差距首先是城鄉差距。
陳江嵐說:數字差距中較弱的一方也被稱為“數字弱勢”。聯合國和歐盟等都大力倡導“數字包容”的理念。通過設立基層服務站點,為弱勢群體使用計算機和互聯網創造條件,近年來已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比如,新加坡的“智慧國”計劃包括六大目標,其中前兩項都體現了數字包容,第一就是90%的家庭使用寬帶,第二就是100%的學齡兒童家里要有電腦;德國柏林也有全民上網計劃,他們都非常關注“數字包容”。
“智慧城市”代表著一種面向未來的目光。如何實現“智慧城市”?
陳江嵐認為:主要就是抓住一個關鍵詞服務。第一,建設開放性的服務供給體系。開放性既體現在面向公眾,方便公眾獲得服務,也表現為支持公眾積極參與服務過程,服務供給方與需求方形成良性互動,促進、支持與引導服務供給的提升與改良。第二,實現服務模式的轉型。要實現由供給方為中心向用戶為中心的服務與管理模式的轉變,促進以“一體化”的方式提供政府服務,真正滿足用戶需求;服務方式上由單向變為雙向,由一方主動變為雙方互動。第三,實現服務渠道的轉型。要由單一渠道服務向多渠道一體化服務轉變。第四,以需求為導向設計服務項目。要由簡單地滿足公眾需求向深入調查和真正理解公眾需求轉變。最大限度地從公眾的需要出發,提供個性化服務和增值服務,既滿足大眾化的需求也兼顧個性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