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黨的總書記、國家主席和軍委主席,領導著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習近平日理萬機,如果有人問他,什么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事情?他會毫不猶豫地說:“三農”!同時,他還把“三農”工作定位為治國安邦的重中之重、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剛剛落下帷幕的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再次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放松“三農”工作,“十三五”時期,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發展農業、造福農村、富裕農民是他始終縈繞心頭的“三農夢”。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進入習近平的“三農夢”!
“農業夢”: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習近平指出:“現代高效農業是農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著這個路子走下去,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發展現代農業,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是習近平的“農業夢”。發展農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關于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習近平指出:“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
目前,我國工業化已進入中后期階段,信息化日新月異,城鎮化快速發展,而作為“四化同步”之一的農業仍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初級階段,農業現代化的步子遠遠落后于其他三化。習近平指出:“我們既要有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也要有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兩個方面要同步發展。”“十三五”期間,我們必須依靠科技支撐和創新驅動,努力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補齊農業現代化這個短板。
要加快農業發展,就必須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習近平指出:“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近些年,我國農業科技水平明顯提高,2014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1%。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技水平仍有較大差距。要以破解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按照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原則,組織開展重大農業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加快發展民族種業,提高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水平,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安全環保法治化。
2014年12月在江蘇考察時,習近平深入到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先鋒村農業園調查了解現代農業發展情況。在園區草莓種植基地門口,擺放著這里生產的草莓、橘子、葡萄等。習近平駐足觀看,拿起產品詢問產量和市場價格。他走進草莓大棚,實地察看草莓生長情況,問草莓品種從哪里來,種植用的是不是營養缽,一畝地投入多少錢,一年純收入有多少。他說:“上世紀80年代我在河北正定縣工作時,就曾經到河北滿城縣考察草莓種植情況,引進他們的草莓品種。”習近平強調:“現代高效農業是農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著這個路子走下去,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要加快農業發展,還必須進一步完善農業經營制度。習近平指出:“堅持黨的農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要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這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魂’。”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農村集體土地應該由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農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體都不能取代農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論承包經營權如何流轉,集體土地承包權都屬于農民家庭。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依法保障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利。不斷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要加強引導,不損害農民權益,不改變土地用途,不破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尊重農民意愿,堅持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土地經營權,不能搞強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揮。
為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習近平指出:“要加大農業投入力度,財政再困難也要優先保證農業支出,開支再壓縮也不能減少‘三農’投入,要提高農業補貼的精準性和指向性。”財政支農政策是近年來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農業生產的重要抓手。財政支農投入經過10多年的持續大幅增長,對我國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增產及農民增收發揮了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
2015年7月16日,在秋糧生長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吉林省延邊州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他沿著田埂步入稻田,察看水稻長勢,同正在進行田間管理的村民和農技人員交流,叮囑他們細化增產技術措施,爭取秋糧豐收。習近平強調:“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國家要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支持,增強糧食主產區發展經濟和增加財政收入能力,實現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發展和經濟實力增強有機統一、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齊頭并進。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為促進農業發展,實現他的“農業夢”,習近平主席十分重視農業的國際合作。他高度重視引進先進品種、先進產業和先進技術。他今年9月份訪美,在短短的3天時間內,他也沒有忘記農業。雙方以“加強農業創新,促進糧食安全,推動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就糧食安全、農業生物技術、大數據與農業信息技術創新、環境管理與可持續發展、農業支持以及雙邊合作等議題進行了對話,達成多項農業合作成果。
“農村夢”:讓農村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習近平指出:“要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把廣大農村建設成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推進城鄉一體化,推進新農村建設,讓綠水青山帶來金山銀山,讓人記得住鄉愁,讓農村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世外桃源”,建設美麗中國,是習近平的“農村夢”,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內容。習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
習近平要求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他指出:“各地開展新農村建設,應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規劃先行、完善機制,突出重點、統籌協調,通過長期艱苦努力,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對于浙江2003年以來在全省農村開展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農村建設經驗,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認真總結浙江省開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經驗并加以推廣,并要注意因地制宜。
推進新農村建設,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要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來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古生村位于洱海邊,是一個典型的白族傳統村落,已有1000多年歷史。習近平步行穿過村中街巷,同當地干部邊走邊聊,向他們了解村民增收和古村落保護情況。習近平強調:“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經濟要發展,但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任務,要久久為功。”
推進新農村建設,要不斷改善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2015年7月16日,當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延邊州光東村了解到一些村民還在使用傳統的旱廁,他當即指出:“隨著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新農村建設也要不斷推進,要來個‘廁所革命’,讓農村群眾用上衛生的廁所。基本公共服務要更多向農村傾斜,向老少邊窮地區傾斜。”
推進城鄉一體化是建設農村的重要途徑。習近平指出:“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要堅持從國情出發,從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和二元結構的現實出發,從我國的自然稟賦、歷史文化傳統、制度體制出發,既要遵循普遍規律、又不能墨守成規,既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又不能照抄照搬。要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促進城鄉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著力點是通過建立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目標是逐步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
習近平指出:“當前,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具備了支撐城鄉發展一體化物質技術條件,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階段。”順應我國發展的新特征新要求,必須加強發揮制度優勢,加強體制機制建設,把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作為一項長期堅持的方針,堅持和完善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努力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2013年7月22日,在湖北省城鄉一體化試點城市鄂州市長港鎮峒山村調研時,針對城鄉一體化建設,習近平對當地干部說:“實現城鄉一體化,不要把錢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說‘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層白灰,一白遮百丑。”“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新時期,要提升新農村建設的能力,繼續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讓農村成為農民生活的美好家園,成為農民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農民夢”:讓農民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
習近平指出:“要更加重視促進農民增收,讓廣大農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
“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饑凍聲。” 農民多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讓廣大農民實現脫貧致富是習近平主席最大的心事。他說:“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就是習近平的“農民夢”,也是如期實現全面小康最艱巨的任務。
習近平時時不忘農民、處處想著農民,即使到了最發達到美國,他也沒有忘記農民,他深情地對美國人說:“我了解鄉親們最需要什么!”他高度重視保護農民權益,高度重視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他指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要推進人的城鎮化,推進城鎮化的首要任務是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習近平的“農民夢”重點是提高農民收入,讓農民早日過上小康生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農民增收成為短板,習主席再三強調要補齊這個短板,要使從事農業的農民得到與城鎮職工基本相當的收入。他要求各級政府要積極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家庭經營收入穩定增長,使經營農業有錢賺;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促進農民打工有錢賺;完善農業補貼政策,穩步推進農村改革,盡量增加農民的政策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習近平指出:“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笑還是哭。如果鄉親們笑,這就是好政策,要堅持;如果有人哭,說明政策還要完善和調整。”
“解決好農民富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完成農村小康建設的根本性任務,也是做好農村工作的關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表示,在看到農民收入連年增長的好形勢的同時,也要看到城鄉收入差距仍然較大、農民總體收入水平仍然較低的現實。
習近平要求全面實施精準扶貧工程,盡快讓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要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互為支撐,加大對貧困地區農民增收的支持力度,在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因地制宜研究實施扶貧攻堅行動計劃,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移民搬遷、低保政策兜底、醫療救助等舉措,確保實現農村貧困人口精準脫貧。
實現習近平總書記的“農民夢”,還要加強農民培訓,提升農民素質,提高農民的幸福指數。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習近平指出:“要解決好‘ 誰來種地’問題,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確保農業后繼有人;要以解決好地怎么種為導向,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要適應農村勞動力狀況和資源配置新變化新趨勢,適應建設現代農業新要求,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一大批種田能手、農機作業能手、科技帶頭人、農產品營銷人才、農業經營管理人才。
要積極推進農業人口城鎮化,讓農民生活得像市民一樣幸福。習近平指出:“要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完善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逐步讓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進得來、住得下、融得進、能就業、可創業,維護好農民工合法權益,保障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權利。”他還強調:“推進城鎮化首要任務是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
當前,城鎮化存在的突出問題是要素城鎮化超前、農民城鎮化滯后。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朱信凱曾撰文指出,在城鎮化過程中,要注重城市對農村轉移人口的包容和融合,在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等方面提供和城市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務和權益。
農民是“三農”的根本,農民是主要勞動力,是發展農業、建設農村的主力軍。農民的脫貧致富是三農問題中最重要環節,是發展農業、建設農村的基礎。
習近平指出:“中國始終高度重視國家糧食安全,把發展農業、造福農村、富裕農民、穩定地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重中之重的大事。”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的“三農夢”也是中國農民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