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再度發布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北京市住建委要求市內各個建筑工地采取停止戶外施工等措施。同時,北京市住建委還對在上一次重污染紅色預警期間(12月8日至10日)違規施工的企業作出處罰,3家企業被處以停止在京投標資格60日等處罰。
以霧霾為特征的空氣重污染,目前已經成為我國環境治理的一個重點工程。而霧霾之所以成為讓國人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原因在于在最近幾十年我國的經濟發展中,推行了GDP至上的方略,在這個目標之下,一些重污染行業、企業非但沒有得到遏制,而且取得了比較快的發展,而由于必要的環保措施沒有跟上,導致這些企業、行業出現了畸形發展,對生態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從某種角度來說,目前出現的空氣污染災害,是自然界這個“天公”對以前那種以犧牲環境、犧牲民眾身體健康為代價,片面追求數量型增長的經濟運行模式的一種報復和懲罰。
自本世紀初,在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的新理念以后,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放棄了單純追求數量增長的思維,改為追求經濟質量的上升,積極推行“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對環境、生態造成嚴重危害的行業和企業已經處于嚴控之中。政府更是嚴格控制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和引發環境災難的行業的發展。嚴重的空氣污染不僅使民眾身心健康受到損害,實際上也給各級政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北京市在發出空氣污染的紅色預警的同時,要求一些建筑企業停止施工,這反映出地方政府面對久治難愈的霧霾的焦慮,處罰3家未按規定停止施工的企業,也表明了政府對治理環境污染的態度上升到了“動真格”的高度。
但是,這種處罰說到底只是一種事后補救。更需要追問的是,霧霾等嚴重空氣污染的產生已經有些年頭,政府對治理的高調表態也一直沒有停止,但為什么問題愈積愈嚴重?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困境是,很多地方的經濟發展仍然沒有擺脫原有的數量型增長模式,它與環境保護的目標構成了現實的矛盾。最近幾年,盡管環境保護、污染治理的力度不斷加大,但在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穩增長需求日趨加大的壓力之下,這一矛盾并未得到有效緩解,而這一矛盾的背后,又顯示出我國經濟轉型中暴露的現實問題。
嚴重空氣污染的肆虐已經給中國的社會經濟敲響了警鐘,經濟發展再也不能走以犧牲環境、犧牲民眾健康為代價的道路。因此,要切實解決霧霾等空氣重污染問題,最核心的行動必須是扎實推進經濟轉型。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一個比經濟增長更長遠也更重要的目標。從這一點來說,處罰幾家違規企業固然需要,但按照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經濟發展新要求切實轉變舊有思維習慣,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則是最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