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委書記郭有明說,宜昌處在長江上中游的結合部,而在中部武漢和西部重慶這兩個超大城市的中間,正需要一個具有區域帶動、輻射功能的大城市。未來五年,宜昌將著力構筑兩個“中心”,努力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長江中上游區域性中心城市。
“十一五”經濟發展“亮點”紛呈
之前,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慮:三峽工程完工,投資大幅減少,宜昌發展的速度會不會慢下來?宜昌處在“1+8”武漢城市圈之外,是否有被邊緣化的危險?宜昌市市長李樂成說:“前幾年,人們還對宜昌的發展存在一些憂慮。如今,宜昌用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巨大成就,很好地消除了這些擔憂。”
“十一五”期間,宜昌工業“塊頭”長大近4倍:從556億元起步,3年過千億,5年翻了近兩番,2010年預計超過2000億元。“大工業”格局凸顯。5年間,全市規模工業企業從515家增加到1200多家,微小企業達2萬多家。宜化集團躋身“中國500強”行列,新建的三峽全通是我國最大的涂鍍板生產基地,近200家企業年主營收入過億元。
多產業競相“領跑”。從一業獨大到各產業交替“領跑”,工業邁進多業支撐、快速發展軌道。宜昌因水電而興,電力產業多年雄居首位,5年來雖然一直增長,但被化工、食品醫藥產業趕超;先進的裝備制造產業快速崛起,成為第四大工業支柱;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正如朝陽升起;建材、紡織、冶金等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發展后勁顯著增強。
縣域經濟群雄逐鹿。湖北省委、省政府兩次在宜昌召開全省縣域經濟工作現場會,全省最新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排名,宜都、夷陵、當陽、枝江四個縣市區進入“十強”。通過實施“一主兩化”,大力發展“飛地經濟”,在城區工業年均增長31.67%、2009年達到596億元的同時,縣域工業突飛猛進,成為全省的典范和宜昌快速崛起的重要推動力量。2009年,4個縣市區進入百億元行列,最高的達220多億元。
綠色崛起和諧雙贏。全市上下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關閉小水泥、小煉鐵(鋼)、小酒精、小造紙、小印染等“五小”企業近80家,在全部淘汰共500萬噸小水泥產能的同時,新建1400萬噸大水泥生產線;變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拒絕高能耗、高污染項目落戶;企業內“小循環”、企業間和園區間“中循環”、區域間“大循環”的循環經濟模式成為人們的共識,23家企業和單位進入全省循環經濟試點,全市重點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100%穩定達標。工業治污和節能減排,使宜昌市順利摘得國家環保模范城市桂冠。
工業輸出成新名片。一批工業企業、工業產品闊步走向全國和世界。宜化、興發、安琪等優強企業到全國10多個省市投資興業,收購和創辦20多家子公司、孫公司,成為宜昌工業的重要增長點。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分別由1件增加到4件、13件,一批精品名牌產品暢銷海內外。
目前,宜昌市的經濟總量分別躍居長江沿線和中部地區同等城市第4位和第3位,初步實現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宜昌要走在長江沿線和中部地區同等城市發展前列”的目標。“宜昌已具備城市功能、交通區位、行政效能、產業基礎、生態環境等綜合比較優勢,進入了轉型升級攻堅期、新型工業化加速期、城市化快速擴張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決勝期。‘十二五’將是宜昌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發展黃金期。”郭有明對宜昌市今后的發展充滿信心。
“十二五”要基本建成兩個“中心”
“十二五”時期宜昌要基本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長江中上游區域性中心城市,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建世界水電旅游名城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為此,宜昌將努力實現“四個新跨越”。
一是經濟總量實現新跨越,力爭“四年翻一番、連續翻三番”。2008年,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在2004年基礎上實現了第一個翻一番。力爭到2012年,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超過120億元,在2008年基礎上實現第二個翻一番;到2016年,生產總值突破4000億元,全地域財政收入接近800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接近300億元,在2012年基礎上再翻一番。經濟總量占全省的比重大幅提升,基本具備與省域副中心城市相適應的綜合實力和綜合競爭力。
二是城市發展實現新跨越,加快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隨著城市人口突破100萬,宜昌正在進入特大城市行列。郭有明說,力爭到“十二五”末,宜昌城區建成區面積達到160平方公里,人口規模為160萬;到2020年城區建成區面積超過200平方公里,人口規模為200萬。增強城市在長江中上游的區域帶動和輻射功能。
三是發展方式實現新跨越,切實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發展新跨越的必由之路,發展現代產業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力爭到“十二五”末,裝備制造、化工產業產值分別過千億,2家企業年銷售收入過500億,10家過百億,10家過50億,100家過10億。未年五年,宜昌將加快建設宜昌國家高新區,統籌推進“一區五園”建設,全面提升猇亭園區、東山園區,加快發展白洋工業園、生物產業園、磁電子高科技產業園,努力將猇亭園區、白洋工業園、生物產業園、磁電子高科技產業園打造成千億級園區。宜昌還將大力引進國內外優強企業到宜昌設立區域性總部和研發、營銷等職能型總部,積極發展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
四是社會建設實現新跨越,全面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經濟發展、城市發展、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郭有明說。未來五年,宜昌要大力推進富民強市,持續提高人民群眾收入水平,努力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要統籌推進社會事業發展,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努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推進社會服務管理創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經濟增長和國民幸福指數良性互動、同步提升。
把握機遇力爭實現發展目標
湖北謀劃今后全省的經濟布局時提出了“三個三分之一”:武漢占三分之一,宜昌、襄陽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占三分之一,其他市州占三分之一。郭有明說,目前宜昌的經濟總量占全省的比重只有10%左右,壯大經濟總量、提升綜合實力的任務非常艱巨。
宜昌擁有許多加快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宜昌地處長江中上游結合部,在區域性交通格局和物流產業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隨著滬渝高速、荊宜高速、三峽翻壩高速、宜萬鐵路等建成通車,宜巴高速、保宜高速、漢宜高速鐵路、三峽現代物流中心、宜昌億噸組合新港等加緊建設,三峽機場一類口岸順利開通,以中心城區為核心,輻射帶動周邊縣市的“半小時經濟圈”和“一小時”經濟圈基本形成,宜昌初步成為長江中上游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
中央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在加強“三農”、改善民生、調整結構等方面加大投入,這些都有利于宜昌推進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和新農村建設。國家啟動實施三峽工程后續規劃;省委省政府深入推進“兩圈一帶”戰略,加大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支持力度;近年來一批牽動全局、關系長遠的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相繼建成發揮效益,等等,都為宜昌經濟發展積蓄了能量,提供了動力。
但與此同時,宜昌的發展也面臨一些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世界經濟格局深刻復雜變化,復蘇進程艱難曲折,外部震蕩可能隨時波及宜昌發展。中央實施穩健貨幣政策,金融環境趨緊。從宜昌實際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依然突出,資源環境約束進一步顯現,自主創新能力仍然不夠強。宜昌市仍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發展不夠是當前最大的實際問題。轉變發展方式任務十分艱巨,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瓶頸依然存在,公共服務不夠完善,社會矛盾仍較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
郭有明說,機遇具有很強的周期性、流動性、開放性和共享性,抓不住就會發生空間轉移,而創造機遇是抓住機遇的最高境界。因此,他要求全市上下強化機遇意識,要善于從國家、省大政方針與宜昌實際的結合中發現機遇,在提升產業配套能力、優化產業發展環境中創造機遇。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堅定信心、審時度勢,把握機遇,突破瓶頸、破解難題,力爭實現發展目標。